|
|
陈赛娟,女,血液学家,分子细胞遗传学家。1951年5月出生于上海。197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瑞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细胞遗传室主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陈赛娟近十多年来主要从事肿瘤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她在该领域有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在多种白血病发生、发展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做出重大的贡献。她还参与指导了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治疗的分子机制研究。 她在国际上首先克隆了伴Phl染色体急性白血病在BCR基因第一个内含子的新的断裂点丛集区域,提出m—BCR的命名,并进一步提出了Alu顺序同源重组介导的BCR一。AB[.基因重排及染色体易位的工作模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急变和Phl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分子遗传学依据。这一工作曾在1989年第二届国际慢粒工作会议进行介绍引起很大反响,一致采用了她所提出的BCR基因的新的断裂点区域的命名,有关会议纪要刊登于1990年第13期的Leukem/a杂志。 1991年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和报道了APL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q23;q21),继而克隆了ll号染色体的PIZF(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基因及PLZF—RARa融合基因,实现了我国在人类肿瘤相关新基因克隆领域内“零”的突破。1999年,又获得了PLzF基因全长20lkbDNA序列,是当时以我国科学家为主完成全序列测定最大的一个基因。该类变异型染色体易位目前国际上已报道数十例,已被公认是一种新的临床综合征。与具有经典t(15;17)染色体易位和PML.RA陆融合基因的APL患者不同,该型患者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无效。因此P屹F—RARa的发现为AP[。发病以及AⅡ认诱导分化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式。进一步研究证实,在药理浓度.ATRA作用下,核受体共抑制物(CoR)与PMLRA弛的相互作用被解离,而(20R与nZF—RA‰的结合即使在高浓度ATRA作用时仍然存在,从而在分子水平阐明了伴t(15;17)和t(11;17)患者对.ATRA治疗效果差异的原因,开辟了针对coR等转录调控机制的肿瘤治疗新途径。 绝大多数APIJ患者有t(15;17)和相应的PML.RARn融合基因。陈赛娟在国际上首先提出PML-RA鼬融合基因的异质性,也是最早应用Rr=r/PCR方法检测不同类型融合基因转录本的科学家之一。此外,还检测到罕见变异型易位t(5;17)(q32;q21),后者所致的融合基因为NPM—RARac.她所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了PML.RA&,PLZF.RARa和NPM.RARQ融合受体与(:oR相互作用的比较性研究,成功地建立了PML:RARn、PIZF.RARa和NPM—RARa融合基因系列转基因小鼠模型和移植性APL腹水瘤模型,证实了上述三种融合基因均有致白血病作用。在爿IRA诱导API。分化疗法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她率先引进了差异显示PCR方法,为ATRA调控基因的识别提供了关键性技术,分离和克隆了API.细胞分化过程中受AⅡ认调控的一批新基因,并进行了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阐明A耵认分化治疗APL的机理具有重要价值。 陈赛娟还参与指导了中药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疗APL的研究,发现三氧化二砷对APL、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等血液恶性肿瘤细胞株有较广谱的作用。发现三氧化二砷对APL细胞有双重作用;在较高浓度时通过巯基依赖的途径,使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激活凋亡信号传导途径,使恶性细胞发生凋亡;而在较低浓度时诱导细胞分化。她参与领导的小组还发现三氧化二砷能选择性地作用于PML.RARQ融合蛋白,提出了针对APL融合基因产物靶向治疗的思路和理论。 陈赛娟共进行了约5000例的白血病核型分析。在此基础上,识别了多种的白血病中特异染色体易位,包括东方人特有的t(7;11)(p15;p15)急性粒细胞(急粒)白血病,婴儿急粒t(11;19)(q23;p13),慢粒急变(M2型)t(1;11)(q21;p15),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变的急粒t(1;2)(q2l;q37)。与同行合作克隆了由t(7;11)(p15;p15)易位所致的NUP98一H0)∽9融合基因,及t(1l;19)(q23;p13)易位所致的HRX一.EEN融合基因。近来应用定位克隆方法自行分离到了t(1;11)(q21;p15)所致的NUP98一PMxl融合基因,并对NUP98一HOxA9和NIJP98.PMXl融合基因的致病作用进行了比较性研究,证实两者均可导致基因转录表达的异常,从而阐明了这些白血病的分子机制。 陈赛娟在国内率先建立和发展了一系列肿瘤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包括双标记FISH、染色体涂沫、R11/PCR、比较基因组杂交((IGH)以及辐射杂种细胞系(RH)等,应用CGH方法分析了一组原发性肝癌和鼻咽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并与微卫星标志基因组扫描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这两种我国高发的肿瘤具有非随机的染色体区域扩增/缺失图谱,为进一步识别这些肿瘤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提供了重要数据。 陈赛娟在国内外高水平的杂志上,如PNAS IJSA,EMBO J,NAT[JRE GENE.FICS,J CuN NV:EST,.JB(:,JNCI,ONCOGENE,NIJCI。EI(:ACIDS RES,BI/30[],CANCER RES,(),ENOME RES。 GENES CHROMOSOME CANCER,LELJKEMIA,CANCER GENET CYTOGENET,《中国科学》,《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等,发表了170余篇高学术水平论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引证。有关Ph染色体急性白血病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工作,至1998年被引证数达263次;APIJ发病原理及新型治疗机理的系列研究工作,总的引证数达1305次,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提名奖在内的多个科技奖项。更重要的是,她的大多数科学研究成果是在国内条件下完成的,所进行的研究具有独创性和系统性,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她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团结同事,提携后学,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