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永苏,微生物药学和肿瘤药理学家,1931年11月10日出生于广东开平市。1954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1954年以来历任中央卫生研究院病理系、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药物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79~1980年作为访问学者曾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从事药理学与免疫学研究。1981年以来多次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从事实验肿瘤学研究,曾任客座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肿瘤研究室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于1954年开始从事抗肿瘤抗生素研究,是我国早期开展本领域工作的研究者之一。四十多年来,他探索、创建和应用新的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与方法,主持筛选了近10万个微生物菌株样品,找到抗肿瘤抗生素30余种,对以下6种进行了研究开发。①争光霉素: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研制出博莱霉素,引起各国关注。当时我国靠进口,价格昂贵。他领导的研究组从我国土壤中找到了该抗生素的产生菌并确定其产物的抗肿瘤效果,与生产单位合作于1970年研制成功国产的博莱霉素(争光霉素),于1971年通过鉴定投产。②平阳霉素:是国内外首次开发的、优于日本博莱霉素的抗肿瘤抗生素新品种。博莱霉素是13种组分的复合物,其主要组分为A2;而平阳霉素是单一组分A5。博莱霉素的主要毒性是肺毒性,他研究证明,平阳霉素的肺毒性比博莱霉素低,抗肿瘤作用强,为开发平阳霉素提供了重要依据。平阳霉素的临床证明,对头颈部鳞癌、宫颈癌、绒癌、食管癌等有较好疗效,于1978年通过鉴定投产,二十多年来成为我国f临床常用的抗癌药物,收载于中国药典并被选为国家基本药物。③光辉霉素:从我国土壤微生物中找到的抗肿瘤物质,经研究开发,在临床治疗睾丸胚胎癌等有良好疗效。于1971年通过鉴定投产。④博安霉素:他研究证明,博安霉素对裸鼠异种移植的人体癌瘤有显著疗效。作为国家一类新药,临床研究确定对头颈部鳞癌、淋巴瘤等有较好疗效。⑤力达霉素(抗癌抗生素C1027):是利用自行创建的“精原细胞法” 进行大量筛选所发现的新型烯二炔化合物。研究证明它在体外试验对癌细胞有极强杀伤作用,其活力明显高于阿霉素;动物体内试验有显著疗效。它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可诱导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可导致DNA双链断裂,作用点有核苷酸序列特异性。它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分子药理学系为此合作研究其分子机制。力达霉素目前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⑥云南霉素:他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云南省放线菌生态分布及资源前期开发”的课题,采取新的筛选路线与方法,发现了新结构的抗肿瘤抗生素云南霉素。 根据肿瘤细胞核苷酸合成过程的特点和化疗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以“核苷转运”作为肿瘤化疗靶点,利用核苷转运抑制剂增强抗癌药物疗效的新策略。首次证明核苷转运抑制剂潘生丁可增强抗代谢药的抗肿瘤作用,指出抗代谢药与核苷转运抑帝旷剂联合使用的重要性。于第13届国际癌症学术会议(美国西雅图,1982)上首次报告此研究结果并在Cancer’.Research杂志(1983)发表论文。该论文曾被美、日等国学者广泛引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联合用药方案。他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对潘生丁的敏感性与细胞生长期密切相关,两性霉素B可使不敏感细胞恢复敏感性。这对于实体瘤的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他提出了以“核苷转运”为靶点,研制新型药物。建立了检测方法,筛选了大量天然来源的样品,发现绿茶多酚、丹酚酸A、大黄素以及霉菌产生的C3368一A、C3368一B等有抑制核苷转运活性,可增强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并可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抗药性。为研制用于治疗肿瘤的“生化调节剂”开辟了新途径。由于他在该领域的工作,他被聘为第8届(美国,1994)和第9届(奥地利,1997)“嘌呤和嘧啶人体代谢国际学术会议”的国际委员会委员并出席会议作报告。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新型抗肿瘤药物。他于1979—1981年在美国从事杂交瘤与单克隆抗体研究,回国后率先开展抗肿瘤单抗导向药物研究,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863课题。研制了多种单抗。分别将平阳霉素、博安霉素与单抗制成偶联物,证明对肿瘤靶细胞显示选择性杀伤,在裸鼠体内显示特异性分布及对人体癌瘤有显著疗效。曾应第28届日本癌治疗学会(东京,1990)大会主席邀请出席会议并作报告。他针对单抗导向药物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研制小型、高效偶联物的方向。他利用抗体:Fab片段与力达霉素首次制成小型、高效偶联物,在动物证明有显著疗效,其分子量小于国外报道的用抗体片段制成的小型免疫毒素,在导向药物的分子小型化方面达到了新水平。 他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以英文发表50余篇。争光霉素的研究曾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平阳霉素的研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有关抗肿瘤生化调节剂和抗肿瘤单抗导向药物的研究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他热心培养人才,先后培养研究生40余名,其中已获博士学位者25人,获硕士学位者10人。他热爱科学,工作勤奋,积极进取,治学严谨,真
诚团结,为发展我国医药科技事业默默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