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里,祖籍浙江镇海(现宁波市北仑区),1941年10月14日出生于上海。1958—1960年在上海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63年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系毕业,进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1982年在日本进修期间获学术博士学位。1985。1987年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贝勒医学院从事合作研究。1988—1999年任生理研究所所长,现任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生理学报》主编,《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主编,《辞海》副总主编,《Progress inNeurobiology》(Impact Factor=7.09),((Japanese Journal 0f Physiology》(IF=.1.19)编委。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亚大地区生理学联合会理事,攀登项目“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首席科学家,973项目“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兼任贝勒医学院及国内20余所院校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九届上海市政协委员。 杨雄里长期从事视觉神经机制的研究,涉及色觉的心理物理、视网膜电图、视网膜信息处理等方面工作。应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染色技术,并与药理,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不同侧面对视网膜中的信息传递的调控在几个层次上进行了系统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专著5部,译著多部。在水平细胞所接收的光感受器信号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有新的发现,修正了传统观点。此项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与合作者首先报道视杆一视锥间电耦合因背景光而增强,在国际上被列为80年代视网膜研究中的突出成果;率先发现了在外层视网膜视觉信号在暗中受压抑的新现象(暗压抑效应),并对网间细胞及几种神经调质参与的机制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分析。此项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6)。近年来与同事和同学们应用多种现代技术,进一步对视网膜中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上神经传递物质的受体的亚型及其活动的调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国际学术界评论他的研究成果“对视网膜功能的认识做出了具有根本意义的贡献”(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对其基金申请的评审意见)。他所从事的“视网膜功能的调控”研究曾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申请的基金的资助,并获高度评价。1991年,他与国外科学家联合向“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组织”提出的基金就“视网膜突触机制”提出申请获准资助。1988年杨雄里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1996年分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二等奖。1991年当选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曾任第九、第十届上海市人大代表、九届人大常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