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

        朱有勇,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11月16日出生于云南省个旧市,198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保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82。1984年在云南农业大学植保系任助教;1987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1987—1994年在云南农业大学植保系任讲师:1994。1996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1996~2000年在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任副教授、教授、重点实验室主任,并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今在云南农业大学任首席教授,植保学院院长。
        朱有勇长期从事应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Oregan大学、英国Wolverhampton大学、荷兰Wageningen大学合作,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夏粮作物多样性控制小麦、蚕豆病害,秋粮作物多样性控制玉米、马铃薯病害以及微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土传病害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创建了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理论和技术。其主要业绩如下:
        朱有勇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多年持之以恒的研究,完成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稻瘟病菌的稳定化选择研究,完成了水稻遗传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和非致病菌株诱导植株抗性的研究;完成了水稻遗传多样性的田间稻瘟病菌孢子空间分布规律和田间发病环境条件研究;完成了水稻品种抗性基因和候选抗性基因的多样性研究及大量的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分析,明确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分子基础和品种优化搭配规律,建立了筛选品种组合技术体系。筛选了大量的品种组合,完成了田间试验示范验证。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在国际上创建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通过3年十省市450余个小区试验、对比试验和17余万hm2田间示范推广,结果表明:水稻遗传多样性对稻瘟病发病率平均控制在5%以下,与净栽优质稻相比,平均相对防效超过90%,减少农药施用量60%以上,抗倒伏100%,增产效果显著,每hm2增产630一lllOkg优质稻,获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标志该成果的学术论文《Genetic:Di—versitv and Disease Contmlin Rice》2000年在英国的《自然》杂志全文发表。同期的《自然》杂志和美国《科学》杂志同时撰文给予高度评述,列为该期《自然》杂志的热点。继而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先驱报》、《独立报》、法国《世界报》、澳大利亚《新报》和我国的《科学时报》以及我国香港的《大公报》等世界各国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和评述。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科学界的普遍认可。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利弗尼亚大学教授Steve IJndow博士认为:“这是一篇里程碑学术论文,它将对在现代农业系统中探索控制病害方法和措施产生重要的影响。”法国植物病理学会主席、法国INRA研究中心教授Claude Alabouvette博士指出:“通过水稻品种混栽,成功地运用了生物多样性,在该领域中,是第一次大规模应用生物多样性理论取得的显著成果”。2000年经国内外专家鉴定,认为此项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对中国和世界水稻的稳定生产,对农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朱有勇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以小麦、蚕豆、油菜等夏粮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控制蚕豆锈病、蚕豆褐斑病、小麦锈病为例,利用分子杂交等生物技术,深入研究了小麦、蚕豆、油菜不同品种的候选(Candidate)抗性基因多样性,明确了不同作物品种搭配的抗性遗传背景,进行了不同作物品种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农户种植习惯研究,创建了筛选优化作物搭配技术体系。同时,研究了小麦、蚕豆、油菜等多样性种植利用水分、养分的互补关系,明确了多样性种植对肥水利用和增强抗逆性的基本作用。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田间病菌孢子传播规律和不同种植模式农田间小气候的变化与病害发生的相互关系,明确了多样性种植模式与病害控制效果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多样性种植的不同行比、不同高差、不同密度等对病害控制、增产增收、提高品质及减少农药施用量的效果。基本阐明了夏粮作物多样性种植控制主要病害的生态学原理及流行学机理,建立了夏粮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理论和技术。经过2年60个小区试验、对比试验和八千余hm2田问示范表明:小麦与蚕豆、蚕豆与油菜、大麦与蚕豆多样性优化种植对蚕豆锈病、蚕豆褐斑病、小麦锈病发病率平均控制在4.7%以下,净栽蚕豆、小麦相比,平均相对防效超过’76%,减少农药施用量50%以上,增产效果显著,每hm2增产525。810kg蚕豆,获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朱有勇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以玉米与马铃薯,玉米与花生等作物多样性种植控制玉米大、小斑病及马铃薯晚疫病为例,深入研究了秋粮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基本规律和应用技术。进行了玉米、马铃薯、花生等秋粮旱作不同品种的候选抗性基因多样性研究,明确了不同作物品种搭配的抗性遗传背景,建立了筛选作物品种搭配技术体系;研究了玉米、马铃薯、花生等秋粮旱作多样性种群种植模式的田间小环境气候条件,明确不同种植模式田间小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露珠的变化与病害发生的相互关系;明确了玉米与马铃薯、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模式与病害控制效果的相互关系,初步建立了玉米、马铃薯、花生等秋粮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理论和技术。经过2年40余个小区试验、对比试验和三千余hm2田间示范表明:玉米与马铃薯、玉米与花生等多样性优化种植对主要病害的发病率平均控制在6%以下,与净栽相比,平均相对防效超过‘70%,减少农药施用量50%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朱有勇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4篇,出版专著2部;1项研究成果被列为“十五”期间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项研究成果被列为“十五”期间云南省农业重大成果推广项目。他获得了国际农业研究杰出科学奖(CGIRA)一项,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并被评选为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