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含

        胡含,植物体细胞遗传学家,原籍湖南湘潭,1924年4月生于北平。1942一1945年肄业(3年)于重庆中央大学农艺系。1959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获生物 学理学候补博士(相当于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 研究员(室主任)、研究员、所长(1977。1987)。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委员。曾任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遗传学报》、《遗 传》副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1978~至今)曾任副主编。“‘Fheoretical and.AppliedGenetics’’、“Plant Sciences"编委、“’l’he Plant.Journal for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顾问委员。.亚太地区育种研究学会(SABRAO)理事,第13与第15两届国际遗传学大会组委及第8届小麦遗传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组委。并曾任国家发明奖励评审委员会农业组委员。
        胡含是我国植物体细胞遗传学及单倍体遗传学与育种的学科带头人。自20世纪70年 代以来他在该领域做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发现小麦花粉植株约有90%后代稳定,10%左右 有变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下述问题的深入研究:
        1.花粉无性系变异: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小麦花粉无性系存在变异的普遍性;无性系变 异产生于离体培养过程中;变异类型有核融合和缺失体等;以及其机制是染色体断裂与重 融。近年来,他研究了花粉小麦异源易位系的产生机理,证明异源非臂间易位系产生于雄性 配子体(花粉)发育过程的有丝分裂中,为创制异源非臂间易位系开辟了新途径,此一结果得 到国际同行B.S,Gill教授的赞同。他还证明花粉植株群体中常产生缺失体,可在一个不大的花粉植株群体中应用缺失法进行异源基因定位,已把抗白粉病基因精确定位在黑麦染色 体6R长臂上的Psr687分子标记附近,可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用,同时为分离该基因奠定了 基础。
        2.配子类型的重组与表达:建立了利用花粉植株研究配子类型重组与表达的试验体 系。花粉单倍体植株在离体培养再生过程中未经过受精,避免了配子之间的竞争与选择,多种原始类型的配子能够保留,故而配子类型的多样性在花粉植株中能够充分表达。发现了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以前没有观察到的异源染色体组之间不同的重组规律。如当小麦的D 染色体组与黑麦R染色体组同时为单价体存在时,小麦的D组染色体大多数(67%)为6~7 条染色体保持在一起传递后代,而黑麦的R组则呈单个染色体随机分配后代,这样就圆满 地解释了远缘杂交时花粉植株中某些特殊重组类型(如2n=46)高比例产生的原因。这是 常规杂交法难以做到的。同时,因单倍体的显、隐性等位基因是共显性,可用DH2的小群体代替第二代(B)大群体的单株选择,简便易行,从而提高了选择效率。这一原理已在我国水稻、小麦花粉育种实践上得到了验证。
        根据上述原理结合花药培养与染色体工程技术,创建了花粉小麦染色体工程新程序。 并应用遗传学分析、原位杂交、生化标记、分子探针等综合鉴定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得一批染色体工程材料,如抗病的异源非臂间易位系,并用分子标记等对黑麦的lR和6R染色体上有用基因进行了精确定位。与经典染色体工程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①产物的多样性; ②稳定性的快速性;③选择的高效性。改进的染色体工程新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很 高的实用价值。这些结果对我国植物单倍体遗传育种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由于胡含是“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细胞工程育种”专题主持人,加之上述成果对我国单倍体遗传育种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并已发挥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他的这些创造性系统研究获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发表论文160篇,与同行合编三本专著,其中“.Haploid 0f Higher Plants In vitro’’受到国外同行好评,《植物体细胞遗传与作物改良》专著应台湾淑馨出版社之邀在台湾出繁体字版。组织与主持三次植物单倍体和遗传操作国际学术讨论会(1978,1982,1984.年,使中国花粉单倍体育种的领先地位得到国际同行公认。国内外同行认为他是本研究领域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他学风正派,治学严谨,热心培养研究生,已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生10名,博士后1名。曾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及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