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以龙

        白以龙,力学家。1940年12月22 13生于云南省祥云县。1964年春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同年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曾任力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爆炸力学的研究。
        1979。1981年,为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和剑桥大学工程系访问学者,从事材料和结构的冲击响应的研究。1981年至今,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在材料力学性质研究室和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从事材料力学性质和非线性力学的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副主编,HIE编委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白以龙在阐明剪切变形局部化及其引起的破坏现象上做出了贡献。他给出了热塑剪切变形的控制方程,并得到关于热塑剪切不稳定性条件,局部化演化规律和剪切带特征宽度等重要的结论。这些结果后来被Sandia,MIT,Brown Univ.等国际上一些著名实验室和研究组的实验和数值模拟工作所证实,认为是典型模型,从而被相当广泛地引用。据此,他又提出了延性极限的变形不稳定性机理和剪切带的作用,阐明了镦压工艺中表面开裂的现象。此后,他与同事一起,用自行研制的一种单扭转应力脉冲实验装置,揭示剪切变形局部化虽与失效有关,但真正失效起源于剪切带中微裂纹的连接。这个结果最近被美国的实验室证实。
        针对航天器材料受短时强载荷产生大量微损伤导致失效的问题,他和同事一起,建立了亚微秒应力脉冲技术。该方法被用于我国航天材料的筛选。他们又发展了单发多应力脉冲技术,用于损伤演化规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统计细观损伤力学的新方法。这种方法被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采用。
        他和同事一起,开拓了演化诱致突变的研究,阐述了破坏现象中的样本个性行为和跨尺度敏感性的概念。用于冲击破坏和地震机理的研究,被引文认为可“提供适当的预警”。
        在60和70年代,他参加了爆炸法制造金刚石的研究;分析计算了应力波的衰减机理,用于解释核爆炸波的传播与衰减。
        白以龙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英文专著两部,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