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生,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1943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技术研究,现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1984~1986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1985年成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1988~1989年在法国合作开发卫星测控软件.。现为中国宇航学会第四届飞行器测控专业委员会顾问,西安交通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多年来在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技术研究方面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十多项,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获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1997年人选中科院院士。 李济生参加了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试验任务,任务中主要负责卫星轨道计算工作,从此便投身于我国的卫星测控事业中。 1979年通过对我国发射的低轨道三轴稳定卫星近地点高度逐日升高这一异常现象的研究,发现了该类卫星姿态控制动力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并根据我国低轨道卫星姿态控制的机制,完成了“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其轨道的摄动”课题研究,建立了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轨道摄动的动力学模型,填补了我国该项动力学模型的空白,定量地解释了轨道异常变化的原因,提高了定轨精度。该模型已在卫星轨道设计部门和卫星测控部门使用至今。 1993年完成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精密轨道确定”课题研究,建立了我国卫星测控精密定轨系统。该系统几乎包括了目前已知的所有影响卫星运动的动力学因素。使用我国卫星测控网的测轨数据,对不同类型的卫星轨道,其定轨精度分别提高了2。10倍;使用国外全球激光测距数据计算地球极移坐标,精度达到5.13毫弧秒(约16厘米)。以陈芳允院士为主任,由中科院、航天总和国防科工委有关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工作难度大,有创造性,解决了我国新型号卫星总体方案要求定轨精度高的技术难点,使我国定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1999年10月14日我国发射的“资源一号”卫星测控任务中,使用该系统定轨,使轨道半长轴确定精度优于3米,远高于总体方案对轨道半长轴确定精度的要求,保证了轨道控制参数计算和卫星轨道控制在轨标校的精度,使“资源一号”卫星轨道控制精度与法国SPOT卫星控制精度相当,为卫轨道控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起到了保障作用。目前,该系统已成为我国卫星测控任务中最主要的定轨手段,广泛地用于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太阳同步和低轨道卫星的轨道计算中。该轨道确定系统还成为分析测轨设备误差的有力工具,对发现和校正我国卫星测控设备的误差起到重要作用。 1995年出版了专著《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该书详述了精密轨道确定的原理、方法和全部动力学模型,反映了当代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是国内第一部卫星轨道动力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该专著已成为国内从事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和应用部门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我国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对卫星澳0控应用软件的设计提出了“模块化自动调度”的创新设计思想,并完成了近地卫星自动调度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提高了卫星测控软件的标准化、通用化和自动化水平,大大减轻了软件开发的工作量。1984年开发了“东方红二号”卫星自动调度软件和测控计划生成软件,“东方红二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地球同步通
信卫星(即“331”工程),测控过程复杂。当时,我国只有性能很低的计算机,该软件的成功运行保障了“东方红二号”卫星测控工程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复杂卫星的测控技术。该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