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雷达技术专家,1936年12月出生在南京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读完了小学,1947年返回南京,考取了中央大学附属中学(现校名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53年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1956年又被选送到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学习。 1958年返回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了创建无线电工程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工作努力,才华出众,很快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教师。但因十年动乱,直到1978年,他才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79年,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他被派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在著名的高频海态遥感专家谢而曼教授(ProfessoIE.D.R Shearman)指导下,从事新体制的高频遥感雷达的研究。经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他提前完成了该雷达的实时信号处理机的研制任务,解决了该雷达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得到英方的高度评价。 1981年10月,他婉言拒绝了国外的优厚工作条件,返回祖国并立即提出了在我国研制这种新体制雷达的建议,这一建议很快得到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于1982年立题,开始攻关。 这种新体制雷达在检测微弱的海上目标上要比微波雷达复杂得多,除了电磁波沿海面
传播的衰减要比微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衰减大得多外,其目标回波的背景也要复杂得多。这些就是:伴随目标回波共生的强大的海浪干扰、密集的无线电电台干扰、强烈的工业射频干扰以及大气噪声、雷、电等干扰。为此,就要求研究先进的信号产生、分析和处理技术,如:高纯度频谱信号的产生与发射、大动态范围接收技术、高分辨率的微弱信号提取技术及恶劣电磁环境下的目标检测、估值与跟踪等技术。经过4年的努力,于1986年这些关键技术均先后被突破。1987年该项目获航天科技进步一等奖。又经4年的努力,1990年,他和他的课题组终于在我国北部某地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对海高频雷达站,并成功地捕获了目标。8年的刻苦攻关终于得到了成功。该成果荣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地参加了我国“863’’高技术工作。从1987年开始,连续担任两届“308’’主题专家组专家的工作。他负责主持全国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他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发展了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运动补偿理论;在研制实验雷达中,拟定了实验方案,进行了指标分配并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此项目获1996年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又建成了ISAR实验雷达站,第一次在国内获得了多种飞行目标的雷达图像,达到了预期目标。该项目荣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他还积极地从事我国国防与航天科研工作,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由他主持的“逆合成孔径雷达运动补偿与成像技术”、“连续波相控体制制导雷达方案论证”、“数字宽带FM/CW雷达信号处理机”、“高频对海探测雷达微弱目标检测与处理”和“高频对海探测雷达体制研究(飞机目标)”等5项成果均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的“雷达有效散射面积微机录取、存储和处理系统”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奖。 虽然他科研任务繁重又兼多项社会职务,但他始终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认为:科研和教书育人是相辅相成的,重大科研课题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课堂,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是科研中十分重要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他培养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要求他们脚踏实地,二是鼓励他们攻占前沿高地。他反对学生选那些华而不实脱离国防与经济建设的“空题目”,而是希望他们选那些科研实践中遇到的“拦路虎”。这样,他培养的学生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真刀真枪”的严格考验。大多数学生都获得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鼓励学生去向世界前沿课题冲击,例如:他的博士生成功地完成了高难的逆合成孔径雷达中目标成像与运动补偿的理论研究再如:连续多届博士生不断地对地波超视距雷达中复杂背景中提取目标信息的检测问题,从频域、时域及极化域等方面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他在指导学生时,总是结合自己的心得与学生交流,并把握住关键的研究方向与路线,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以更好启发学生自己的创造性。当学生在他指导下取得了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时,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签在最后。迄今,他已培养研究生八十多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二十多人。 他作为学术带头人,‘1985年被评为教授,1986年以“通讯与电子系统”学科的带头人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8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8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首届光华科技基金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获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7年获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特等奖。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2年4月起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宇航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曾任第一二届国家高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主题专家组专家,全国高校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航天部科技委员及无线电制导与电磁环境组副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