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涤生,整复外科、显微外科、颅面外科和淋巴医学专家,1916年6月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1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46—1948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整形外科。回国后历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外科学副教授、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外科学教授,口腔颌面外科主任;1966年迄今先后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医院院长,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所长等职。曾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显微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主编等学术职务。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 张涤生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曾担任第十届国际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执行主席及组委会主席(1989),曾担任《欧洲整形外科杂志》编委(1990。1995)、美国《整形外科学报》特邀主编(1985年连续二期)。现为国际显微外科学会委员,国际颅面外科学会荣誉委员,亚太颅面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国际淋巴学会委员,美国整形外科学会通讯会员,2000年10月亚太地区颅面外科学术会议主席(在中国上海召开),张涤生还应邀受聘为美国加州大学I.ICIA分校、Irvine分校,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斯坦福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客座教授;日本东京昭和大学、京都大学、长畸大学访问教授。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和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劳动模范。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涤生是我国整形外科的奠基人之一。1964年他开始进行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是国际显微外科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之一。他率先把显微外科引入我国整形外科领域,创建了具有全新意义的“整复外科”新概念,从而大大拓展了整形外科的治疗范围和领域。使整形外科从原来仅限于修补残缺发展为外形修复和功能重建的有机统一,并进一步发展为目前修复重建外科的高度。筹建并主持了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当选为首届主任委员和《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主编。20世纪70年代初在国内最早应用“吻合血管的肠段移植修复食道缺损”;1982年首创“前臂皮瓣一期阴茎再造手术”,被国际学术界称之为“中国卷筒技术”,“张氏阴茎再造法”。现被广泛采用,成为阴茎再造术式的经典,并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979年主编的《整复外科学》,1986年主编的《显微修复外科学》和1990年《实用美容外科学》,1999年《颅面外科学》等,对我国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和美容外科的发展和提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显微修复外科学》后被新家坡世界出版社译成英文出版。由于显微外科在整形外科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的整形外科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1977年张涤生主持国内首例眶距增宽症颅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获得成功,揭开了我国颅面外科发展的序幕。他改进和发展了多种颅颌面畸形的矫治术式,提高了手术疗效,并发症率低于国际同类手术水平。他提出了适合国人的颅颌面畸形的治疗标准和数据,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颅面外科治疗中心。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将人工骨替代自体骨移植应用于临床复杂颅面畸形的整复。1996年颅面畸形整复的一系列成就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颅面外科学》,使我国颅面外科也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张涤生作为颅面外科的早期开拓者和卓越成就者,当选为国际颅面外科学会荣誉委员(共7位),并担任了2000年亚太颅面外科学术会议主席。 张涤生开创了我国淋巴水肿治疗和研究的先河。他从祖国医学得到启发结合现代科技于1964年首创远红外线烘绑疗法,1986年又应用微波改进型代替远红外线。此法是目前国际淋巴学界公认的迄今最有效的保守疗法之一,至今已治疗各类淋巴水肿病人3 000余例,总有效率达98%,优良率达68%。其主要作用机理是热效应可促进滞留于组织间隙的大分子蛋白质分解、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增加,从而促进组织间隙蛋白质清除、达到水肿消退的目的。此外,烘绑疗法还可以调节淋巴水肿病人全身及局部免疫功能紊乱,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因而对“丹毒”“流火”等的控制亦具有较好的疗效。目前已在日本、巴西、印度、意大利等国家推广应用,美国、西欧等国家的病人慕名前来诊治。此法具有疗效高、安全方便、医疗用低、易于操作等优点。有关淋巴水肿的研究成就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在60年的外科生涯中,张涤生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12部,参加编写中外专著共30余部。先后共获得国家级、卫生部及上海市级重大科技成果奖23项。其中烘绑疗法治疗肢体淋巴水肿、前臂皮瓣阴茎再造一期手术、尿道下裂新手术及眼睑修复新手术等属国际首创。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十分重视中青年医师的培养,1978年以来,他已培养了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推荐了50多位中青年医师赴国外进修深造。与不少国外学术单位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为国内各地整形外科培养了大批骨干。“老骥伏呖,志在千里”,1996年4月,虽已81高龄,他主持成功地治疗我国第一例“先天性胸骨裂修复”,使一个9岁女孩位于皮下的心脏纳人胸腔,并再造了胸骨、肋骨屏障。由于他对整形外科的卓越贡献,1999年获上海市医学最高奖“上海市医学荣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