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锷,地理学家、海洋科学家,1913年月生于浙江宁波。1934年获前中央大学理学士,后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Ph.D)。历任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系主任,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并曾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及国际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海事组织(1MO)与国际原子能委员会组织的深海抛弃放射性废物专家委员会委员。1986-1987年,任美国Fulbri吵t基金访美教授,现任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第四纪研究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及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57-1960年,他参加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提出云南南部颁标准25‘N以南,海拔1 000米以下的盆地可种橡胶,为云南南部扩大橡胶种植面积提供了科学依据。后经农垦部门实施,取得成功。他又总结4年实地考察资料,提出准热带和而带山原理论,并应用于编写《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一书。该书已被译成英文、西班牙文及日文在国外发行。1988年,此书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任美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三峡地区岩溶研究,提出深部岩溶作用新观点,修正了苏联索科洛夫的岩溶垂直分带图式,对三峡工程溶蚀基底的确定具有重大的科学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此项研究及后来关于中国岩溶的研究成果,获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62年任美锷响应中央“陆地科学家下海”的号召,主要从事海岸科学研究。1982年他到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考察古海洋学,发表了《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古海洋学》及《古海学的回顾与前瞻》等论文,把古海洋学介绍到中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海洋学研究的发展。 1979-1985年担任江苏省海岸带和海岸资源综合考察队队长,领导全队千余名科技人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成果获1986年江苏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964年参加海南岛铁炉港建设研究,提出该港为潮汐议道,可以建港。该港建成后,使用良好。1984年,他提出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因海岸潮流强,且已不受黄河泥沙流影响,可建海港,这个意见当时多数海岸工程学者完全不同。黄河海港(东营港)建成后,亦使用良好。 1983年以来,任美锷长期研究黄河与海洋交互作用及黄河下游和黄河三角洲问题。1999年撰文论述黄河下游断流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主张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齐头并进,始能奏效。他的意见受到国内学术界重视。 任美锷著作丰富,共发表中、英文论文约200篇,专著10种。由于他在地学上的杰出贡献,1986年荣获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维多利亚奖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