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肇冰,凝聚态和统计物理学家。1937年6月生于江苏苏州,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转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苏肇冰在凝聚态和统计物理方面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光的局域化理论 在无序介质中载流子的Anderson局域化是现代凝聚态物理中的重要基本概念之一。电子在局域缺陷上多重散射的相干效应导致了系统从扩散区到绝缘区的转变,苏肇冰和他的合作者率先研究了电磁波在无序介质中的局域化效应,他们提出了在粗糙金属表面上等离子体极化激元(金属表面上延展的电磁波模式)是局域化的。他们又预言了在具有无规分布金属小球的介电介质中的光的局域化效应,最近这一预言得到了实验的证实,他们所发表的有关文献被相应的实验报告所引用(D.S.Wiersmaetal,Nature,390,671(1997))。 平衡和非平衡统计物理的统一描述 苏肇冰与周光召、郝柏林、于渌充分利用量子场论中的泛函技术,路径积分表示,Ward恒等式和重整化群等各种有效技巧,发展了闭路格林函数的描述(又称Keldysh技术),它可以统一描写具有对称破缺平衡和非平衡系统中序参量和元激发的动力学耦合。这一描述已被成功地应用到凝聚态、统计物理和天体物理等领域的许多重要问题中。他们的一篇相关综述文章已得到了300次以上的引用。值得指出的是,苏肇冰及其合作者还证明了这一描述与Feymnan-Vemon影响泛函描述的等价性。这一理论框架具有系统的逐级运算方案,所以在使用上是相当有效的。 晶格弛豫的自恰理论 早在20世纪50年代黄昆就提出了描写多声子过程的晶格弛豫理论,尽管当时大家并没有从这一角度来理解,这实际上在凝聚态物理中第一次提出了对称破缺的概念。苏肇冰和于渌推广了这一理论,实现了电子和晶格系统的自恰性。他们应用这一推广的理论描述研究了准一维系统中的局域型元激化及其有关的实验观测效应、富勒烯中极化子和激子所诱导的动力学Jahn—Teller效应以及在反铁磁背景上的单空穴运动等一系列有意义的物理现象。 非公度电荷密度波系统中的手征反常 手征对称和手征反常是量子场论中的基本概念之一。这一反常纯粹是由于量子涨落所引起。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是它是否能在实际凝聚态系统中实现。苏肇冰和Sakita首先指出这是1+1维非公度电荷密度波系统所固有的一种特性,它是一种由外电场所诱导的、可移动电荷密度波的推动力。这项研究一方面提供了对非公度电荷密度波的微观研究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人们对反常效应的物理本质的理解。 介观环中的拓扑效应 量子系统中的集合相位效应始终是一个重要而有兴趣的课题。苏肇冰和他的合作者指出在介观环中自旋轨道耦合会诱导一种非绝热的几何相因子(Aharonov-AnandanPhase),并研究了它的观察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