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贤土,理论物理学家,1937年9月生,浙江宁波(镇海)人。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1962年8月—11月留校,1962年11月至今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6—1987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87年12月在比利时自由大学讲学。1988~1990年任所科技委副主任,1991-1997年任副所长,1988年至今为所首席科学家。1992年至今任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3—1996年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惯性约束聚变主题专家组秘书长,1997年起任首席科学家。1999年起被聘任为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物理学会及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计算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非线性科学”专家委员会成员、S863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并任亚洲等离子体与聚变协会执行委员;国际原子能机构惯性聚变能咨询专家。 他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研究课题,并在国家重大任务研究中为原理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 惯性约束聚变(1CF)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21世纪生产聚变能源。1990年前后,他组织领导并参与了ICF理论研究,与实验室同志一起获神光I激光装置上间接驱动内爆出热核中子成功,2000年4月在神光Ⅱ激光器上又获得4X109高产额热核中子,使我国成为国际
上5个具有整体研究ICF能力的国家之一。主持和完成了国家"863"计划ICF主题专家组(“416"主题)立项论证报告研究。1993年"416"主题成立后,先后作为秘书长和首席科学家开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涵,并卓有成效地组织领导了全国ICF研究工作。
近四年来,“416"主题在ICF物理(包括理论和实验)研究,高功率高能量激光器和有关高性能光学材料及大尺寸元器件、激光器关键技术、精密诊断设备、精密靶等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重大进展,很多项目有突破性进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多个项目打破了西方禁运,为我国进一步进行ICF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在ICF等一类重要系统的热核聚变理论研究中,用动力学临界点理论获得了非热动平衡聚变点火的阈值,阐明了热核反应发展到非热动平衡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提出了通过外源作功产生较低温度下局部热动平衡(LTE)点火以及通过LTE态热核燃烧达到非LTE点火阈值和热爆燃烧的思想,并获得了LTE点火(新的临界点)的条件和阐明了最小熵点火机制。他与合作者一起通过大量数值模拟和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有关这一理论论文发表后,被国际同行引用和评论为“关键发现”,并被认为可以降低点火的内爆速度,因而可以降低驱动器能量要求,是可供选择用于ICF能源点火的途径之一。 在非线性物理基础研究方面。近十年来他主持了国家攀登计划中和现在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斑图(Pattern)动力学与时空混沌课题的研究,是国际上较早提出这一方面研究学者之一。他揭露了连续介质无限自由度近可积哈密顿系统中有关问题的许多重要性质。例如:首次观察到了上述系统多斑图演化过程的时空混沌,并阐明了斑图碰撞和融合是导致时空混沌的重要机制;发现了一条新的趋向时空混沌的途径;发现了斑图群时间进化存在相干斑图、部分相干斑图与时间混沌共存、时空混沌三种状态;提出了用少量代表性流形刻划无穷多流形复杂系统中的斑图形成及演化行为,等等。这些结果拓宽了时间混沌的概念,有助于深化自然现象中包括湍流等一些基本规律的认识。成果被国际同行在论文中评论为发现了近可积哈密顿系统时空混沌和新的跃迁途径。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他建立了一套从Vlasov-Maxwellian方程组出研究电磁波、等离子体波与等离子体斑图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导得了广义Zakhavov方程组和首次导得了立方一五次方非线性Schrodinger方程,并首次获得了后者的孤立波解;发现了孤立波和caviton形成过程加速粒子的重要效应;获得了国际上探索多年未实现的等离子体波和电磁波驱动的自生磁场的统一表达式;发现了在定域相干结构波场中能产生小尺度关联(Clump)效应,推广了均匀湍流场才有的结论。这些成果对于了解激光等离子体中复杂性质有十分重要意义,获国际同行很高评价。 由于研究工作中的成就,他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和二等奖各一项,部委级奖七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