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云

        石青云,女,模式识别与图像数据库专家,1936年8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1957年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中心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0年代中期主持创建了北京大学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1986。1992年任主任,1992~1997年改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际模式识别学会Governing Board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自然科学进展》、《自动化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编委,《中国国像图形学报》主编、《高校应用数学学报》副主编等。
        石青云于70年代中从数学转到信息科学领域,1978年开始从事模式识别研究。1979。1980年相继提出了用于癌细胞识别的形状特征和树分类器设计方法,是模式识别方面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较早工作。1980年秋至1982年春应句法模式识别的创始人傅京孙教授邀请,在美国Purdue大学作访问学者,在模式识别的前沿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1981~1984年间,她建立了一类适于景物分析的属性扩展图文法;提出和实现了属性与随机树文法的高效误差校正句法分析算法及其对英文字符识别的应用;给出了一类语义与句法引导的形式语言翻译模式并用于图像处理,从而以高维属性文法实现了统计模式识别与句法模式识别的有效结合。
        1982年春,石青云从国外了解到图像数据库是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学科分支,而在我国尚属空白。于是,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率先开展了图像数据库的理论与方法研究,1986年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连续资助。在这期间,她提出了新型图像数据结构CD表示,既有高数据压缩比,又便于图像运算;还取得了二维符号串ICON~I的重要结果,应用于图像数据库的相似性检索和空间关系推埋。1986~1990年,她主持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模式识别图像数据库’’的研究工作,取得4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获“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其中研究成功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像数据结构采用CD表示,有很强的综合信息检索和空间数据信息复合功能;研制了体现最新技术思想的图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可视化图像查询语言,实现了图像操作和数据操作的统一处理。
        1982—1985年,在她主持的科学基金项目中,对数字图像的离散几何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从指纹灰度图像精确计算纹线局部方向,进而提取指纹特征信息的理论与算法。在项目鉴定时,专家评价该算法具有独创性。随后,在她主持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研究成功适于民用身份鉴定的全自动指纹鉴定系统和适于公安刑事侦破的指纹鉴定系统,1990年曾在美国中标进入国际市场,鉴定评价为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的科技成果,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指纹自动识别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中,石青云基于指纹方向图,给出了快速纹型分类和准确提取指纹中心、三角、形态和细节特征的全套新算法,以及统一处理无中心和有中心情况的高效指纹匹配算法。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中,她主持研究成功技术先进的指纹自动鉴定第二代实用系统PU—AFIs和PU—II),近几年在北大方正实现了产业化,广泛应用于公安和银行等领域。从项目验收到1998年,PU—AFIS系统已推广应用到国内60多个省、市的公安厅、局。
        1990—1993年,石青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信息系统”中主持了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和她的学生一起,得出了由含曲面多面体景物的线画图定量恢复三维形态的原理和快速求解与误差校正算法,以及数字空间数学形态学的几何理论和结构元分解理论与算法。1991年以来她主持了航天863项目,研究成功以遥现为应用背景的高性能动态序列图像压缩软件系统。近几年在基于小波的视觉方法和图像数据压缩方面又有新的发展,以代数方法实现了具有紧支集的双正交小波的构造和优选,以及同时支持无失真压缩和有失真压缩的小波变换和以此为基础的基于感兴趣区域的图像压缩。1990年以来,在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数字空间的数学形态学理论与应用》专著一本。
        石青云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至今已培养了4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由于她在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和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90年和1994年曾两次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金牛奖。1993年她还获得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