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征铠

        吴征铠,化学家、铀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3年8月8日生于上海市。1930年考入金陵大学化学系,1934年获理学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当研究生,1940年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调往复旦大学任化学系主任,1959年创立原子能系并兼任系主任,1960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扩散部主任,1962年被任命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扩散总工程师,1972年任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所长,1978年调任核工业部科技司总工程师,后改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委、高级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征铠院士长期从事教学和核科学技术研究、组织工作。他在教学上为人师表,对学生严格要求,重视启发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开发,培养了一大批教授,其中的lO多位被选为两院院士,80年代又培养出8位博士。
        在他任原子能研究所扩散研究部主任和二机部扩散总工程师期间,由他全面负责我国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的工作。当时的紧急任务是在解决我国第一座铀同位素分离厂起动、运动和生产的技术问题的同时,尽快拿出研制原子弹用的合格原料。由于前苏联撤走了专家,没有任何技术资料,试验设施也非常简陋。他带领研究人员因陋就简,倒排计划,日以继夜地工作。根据当时的具体条件,以他为首完成了简法生产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工艺流程研究,并利用他设计的新型设备生产出第一批原料。利用该批原料,不但保证了我国第一座铀同位素分离厂起动和运行的急需,而且生产出符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料用的高丰度铀一235,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能够掌握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技术的国家并不多,前苏联已不会给我国提供这类技术,美国更是对我们进行封锁,所以我国必须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研究开发关键的设备和技术。他负责分离膜的研制工作,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他建议采用一种新的制粉方法所生产的粉末,成为研制各种型号分离膜的关键材料。在二机部、中科院、冶金部和机械部的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协作下,相继研制成功国产的分离膜和国产扩散机。国产分离膜和扩散机性能的测试鉴定工作,也是由他负责完成的。上述工作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如期建成了国产化的第二座铀同位素分离厂。他实际参加研究的“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荣获1985年度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净化级联的计算与试验”等三项科技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吴征铠院士是我国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吴征铠院士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70年代末,他除了繁忙的科技领导工作外,大力宣传、支持和提倡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包括激光分离铀同位素,他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向国家建议将“分子反应动力学”列为重要研究项目,结果“分子反应动力学与原子、分子激发态”被列入国家“八五”攀登计划,并任该项目的顾问。
        现吴征铠院士年事已高,并已退居二线,但每天仍坚持阅读科技文献,关心核科技和相关领域科技的发展,为领导机关提供决策参考意见。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