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源钧

        祝源钧,造船专家,1924.年5月7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同年分配至上海船厂工作。历任工艺员、工程主管、工艺组长、设计科长及副总工程师。多次获厂、局先进工作者称号,1977年和1978年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和交通部科技先进工作者,1979年、1981年连续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6年4月16日与其他9位全国著名的造船专家一起,在中南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亲切接见。
        祝源钧在工厂长期从事技术工艺工作,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造船理论上具有很深的造诣。50年代,他曾编写、出版了《船体结构的水密》、《水下切割》、《火管锅炉修理》等专业书籍和培训技工用的“焊接”讲义,对传播、普及造船技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在修造船生产中,他大胆创新,改革工艺,先后搞成了锚链拉泵,铆接改焊接、分段翻身建造等;上海船厂在3000吨船台上建造万吨轮时,他用旧把杆进行3000吨船台接长设计、万吨船舶尾托架等工艺装备,解决了生产中的关键和难题。
        1973年,祝源钧在负责“黄山”号浮船坞(2.5万吨级)施工建造时,首创“浮箱式浮船坞浮箱抽换法水上合拢工艺”,取得成功。由于“黄山”号浮船坞是由连续的坞墙和9只浮箱组成的浮箱式浮船坞,这些浮箱都是从5艘不同类型的万吨级废钢船中割取修建而成的。在水上大合拢时难度很大,该建造工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浮箱作平台建造坞墙分段;第二阶段是将坞墙接成两条龙;第三阶段是将浮箱按设计的程序拖进串出,进行水上大合拢。以后,车同类型“华山”号浮船坞建造中又一次成功地使用了这一工艺。这项新工艺,在199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为了加快发展我国近海的石油工业,开采近海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国务院有关部门委托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08研究所、上海船厂和地矿部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设计、研制我国第一座非自航的半潜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勘探三号”。祝源钧任三结合工程领导小组组长。
        建造“勘探三号”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把面积4200平方米、重达2000多吨的大型平台在相当于12层楼房高的空中与6根直径为9米的巨型立柱准确定位合拢。针对这个难度,祝源钧提出了“浮力顶升、水上合拢”的独创工艺。这种建造工艺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特殊的船台、船坞和设备,不占用大面积的陆上施工场地。另外,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的高空作业,操作比较简便,确保了合拢质量。
        采用浮力顶升、水上合拢工艺建造的“勘探三号”,其尺度公差均达到设计要求。这一新工艺在实践中还经受了11级强台风的考验。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都充分说明浮力顶升、水上合拢新工艺是科学的、合理的、成功的。北欧一个国家的驻华大使,赞誉这一建造工艺是“神仙的方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来厂参观时指出,要采取措施保护我国科技人员的这一创举。这项工艺由于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荣获1983年国家发明二等奖。1995年“勘探三号”的研制,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成果特等奖。由“勘探三号”发现的东海平湖油气田,已被列为上海市“九五”规划十大重点项目之一,从1997年4月起陆续投入建造阶段,将于1998年底正式投产,以每日12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向上海市浦东地区供气,为上海人民提供充足的“绿色能源”。
        1988年祝源钧退休了,但他并没有呆在家里享清福,而是老骥伏枥、一心扑在发展祖国的修船事业上。他邀集了几位老年科技人员,克服种种困难,设计我国最大的“南通”号浮船坞。这座浮船坞总长254米,浮箱长度235.5米,外宽58米,内宽48米,举力3.6万吨,能容纳15万吨级的船舶进坞修理。它的诞生,结束了我国7万吨以上船舶只能到国外进坞修理的历史,填补了我国修船史上一项空白。鉴于国内尚无建造如此巨大浮船坞的船台,因此“南通”号采用了“分段陆上制造、浮箱水中合拢”的施工工艺,就是将整座浮船坞的底部浮箱沿纵向分成8个立体分段。水上合拢时,他设计了特制的密封箱,人员可以在箱内进行定位、施焊和涂装等作业。实际使用表明,密封箱的强度和刚度均符合使用要求,而造价还不到“南通”号浮船坞造价的千分之一,且可多次重复使用,是一种理想的合拢装置。
        “南通”号的建造成本约1800万美元,而在国外订造同类型的浮船坞则需3000万美元。1993年它获得了交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南通”号建成后,在我国兴起了建造浮船坞的热潮,其中祝源钧又亲自参与设计了5座,已建成3座。其中利用报废VLEC改建的“远通”号浮船坞建成在南通船厂投产后,远南通船务工程公司的修造能力大幅度增长,年修船产值已突破4亿元大关,在全国名列前茅。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