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泉

        刘天泉,采煤专家,1927年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市青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从小便表现出勤奋好学的品格,得到了本族祠堂的经济资助,念完六年小学后,进入江西分宜乡村师范学习(公费)。毕业前一年,正值抗日战争后期日本投降前夕的1944年,日军进攻长沙,路经萍乡,他被日本兵抓去当劳工,因途中生病逃走,死里逃生得以复学。毕业后在分乡村师范附小当了教师。一年后转入高中学习。毕业时恰逢家乡解放,在地下党的影响下,投入了农村减租减息及迎接解放热潮,1949年担任青山村小学校长兼教员以及农民协会委员,一边教书,一边投身民主改革运动。 1950年,他考入湖南大学采矿系学习。1952年考入北京俄专学习,1953年考入公费留波,1957年在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本科毕业,1958年同校硕士班毕业,获硕士学位。1959年被分配在煤科总院北京开采所从事科研工作,历任室主任、主任工程师,一直到1994年。1995年任煤科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97年起任煤科总院总工程师,兼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59~1965年,以我国重点采煤地区淮南、淮北矿区为科研基地,开展淮河下及流砂层下采煤试验研究。其间于1963年组团赴波兰考察城镇下采煤技术,编写出我国第一本介绍波兰城镇下采煤理论与技术的专业书籍《保安煤柱开采理论与技术》。
        1965~1968年,主持煤炭部微山湖滨柴里矿流砂层下采煤试验矿井试验,取得在流砂层下开采特厚煤层经验,并首次阐明“三带”型覆岩破坏现象与规律,同时还主持了新疆艾维尔沟矿区坚硬顶板破坏的现场测试工作及抚顺市城区下采煤试验研究工作。
        1968~1975年,在渤海海滨的龙口矿区继续开展水体下采煤研究,提出了地层结构分析新方法及缩小防水煤柱新概念。 1975。1982年,在华东、华北、西北及西南等地的矿区继续从事采掘工程影响理论及特殊开采技术试验,进一步完善了采动影响研究的新概念。
        1982~1984年,主持“两淮新区缩小防水煤柱研究”等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并与波兰、美国等矿业院校开展合作研究与交流。
        1984~1989年,在邢台、峰峰、大同等矿区开展现场试验研究,1989年创立以“顶三带”、“底三带”、“侧三带”为内容的“三带”采动影响理论。1987年与英、德等国开展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1990~1995年,主持渤海海域煤层勘探与开发可行性研究及抚顺西露天矿边坡和石油一厂地面变形综合治理总体设计等大型工程项目。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6年至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煤矿上覆岩移动与破坏研究》等重大技术基础理论课题研究。
        四十多年来,在煤炭科学研究工作中完成课题50余项,解决了工程技术难题20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编、译著等12部,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二等奖以上5项。此外,还两次获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称号。主要专业成就有以下几方面。
        (1)创立地下采挖影响与控制工程理论。首次完整地发现和阐明地下开采在岩体内和地面上引起的“三带”型采挖影响现象与规律。岩体内用“顶三带”、“底三带”及“内、外侧三带”构成的“三带”理论描述,在地面上用“中间区”,“内、外边缘区”构成的下沉盆地描述,并提出全套计算公式和单一变形控制和综合诚沉控制两大类控制方法。上述成果已在特殊条件下采矿、资源开发利用、矿区环保、沉陷土地综合利用及地下水资源保护等工程领域广泛应用,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推进和发展了集采矿学、矿山水文地质学、矿山测量学及矿区建筑学知识于一体的特殊开采技术,解决一批矿区的资源开发利用与安全生产的科技难题,其中水体下采煤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诸如淮河、微山湖、渤海地区水体下采煤技术,抚顺、峰峰、鹤壁等矿区城乡建筑物下采煤及建筑物保护技术,邢台、柴里矿区巨厚松散含水层下采煤技术,矿区铁路下来煤技术,不但已采出过去认为不能开采的煤炭2亿~3亿吨,还将解放资源数十亿吨。其次是完成一批采空区地面建筑适宜性评价与加固项目。诸如抚顺石油一厂地基变形加固,石太高速公路过阳泉矿区,津唐高速公路(二期)过开滦矿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过峰峰、焦作矿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金州石棉矿采空区上建设等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项目设计、询,仅石油一厂地基加固项目节约资金达数十亿元。此外,他还完成数十项矿山采动损害技术鉴定,为政府、法院、部门、企业、农民之间依法调处经济纠纷提供科学依据,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创新并推广了露头煤柱设计理论与技术。露头煤柱是每个矿井的重要结构组成,过去国内外均无设计理论,只凭经验设计,造成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据该理论提出的防水、防砂、防塌系列煤柱概念及方法,已在全国煤矿大量推广应用,对老矿增加储量和新矿合理利用资源意义重大。此项成果属国内外首创,已纳入行业规程,应用前景广阔。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