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司勋,药物化学家,1919年7月生于湖南省保靖县,土家族。1942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四年制),先后在中央卫生实验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和上海药物食品检验局工作。1948年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药学院进修,1950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底回国。195l~1983年任南京药学院副教授、教授、教务长、副院长,1979~1983年任南京药物研究所所长;以后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兼药学组召集人;卫生部药典委员会、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医药局新药基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科大学天然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七届江苏省政协副主席;1996年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领导协调小组顾问,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江苏省药学会理事长,江苏省新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药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西安医科大学名誉教授;广东药学院客座教授。
彭司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四十余年,早期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和计划生育药物,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药物,重点为作用于钙、钾离子通道的化合物。他倡导利用中草药有效成分为先导物,结合定量构效关系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理论和技术,设计合成新化合物的思路进而探索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他的主要研究工作下。
异喹啉类化合物心脑血管活性研究。粉防己碱具有钙拮抗和心血管活性,但作用不强,结构复杂,经还原裂解为两个单苄基异喹啉化合物,裂解物钙拮抗作用低于粉防己碱,但有较强的a1一受体拮抗作用。结构分析发现,这类化合物苄基环和异喹啉环两个平面的夹角应小,分了趋于平面化才有较好的钙拮抗作用,两个环系平面如为垂直则几无活性。基于上述结构要求,设计合成一系列苄基异喹啉化合物,发现多数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活性。对其中代表物(]PU.23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具有明显的抗高血压和抗心绞痛活性,能选择性抑制细胞外钙跨膜内流,是一个新的钙拮抗剂,与细胞膜IJ_型钙通道DHP受体结合。将CPU.23与硝苯啶(典型的I)HP’类钙拮抗剂)进行分子模拟,从所得优势构象比较分析,二者在构象、结构特征和亲脂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从而进一步支持CPIJ一23作用于DHP受体的药理研究。
部分化合物QSAR研究表明,异喹啉母核氮原子电荷愈大,降压活性愈强,反之,减慢心律作用增强。提示母核氮原子电荷大小可能是化合物选择性作用于血管或心肌的重要因素之一;化合物与“,受体亲和力随着疏水性和共轭效应增大而增强,但随摩尔折射度(MR)的增加而降低。CPIJ一23钙拮抗活性虽强于粉防己碱,但小于硝苯啶,达不到商业开发要求
原小檗碱结构改造。这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水溶性小,生物利用度差。为了克服此缺点,彭司勋等以小檗碱和巴马汀为先导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季铵化合。研究发现氯化苯基四氢巴马汀(BTHP)为一种新的钾通道阻滞剂,主要阻滞心肌钾通道呈现抗心律失常作用;另一四氢小檗碱季铵化合物86017(氯苄律定)具有阻滞钾通道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已获得国内外专利,正申请临床试验。原小檗碱类季铵化后,能增强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改善水溶性。上述异喹啉类和原小檗碱类化合物心血管活性研究,获1998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关附甲素(Gu础base A,GFA)结构改造。GFA为二萜生物碱,作为抗心律失常药正进行第二期临床。关附甲素结构复杂,药源有限。因此对其进行结构简化研究,同时通过复杂结构的剖析,探索活性基团或显效基本结构。关附甲素分子为刚性结构,一层为饱和氢化菲环,另一层为含有叔胺、羟基和乙酰氧基的碳链。推测此碳链可能是关附甲素的活性基团,因此,设计合成一系列赤式和苏式两种构型的苯丙二醇胺类化合物。多数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心律失常活性,个别化合物的活性与GFA相当;苏式构型活性强于赤式,可能苏式与GFA构型更为接近。根据研究GFlA分子中丙二醇胺骨架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支持前述的推断,某些化合物具有进一步开发前景。此项研究获1995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另外,以蝙蝠葛苏林碱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衍生物和类似物,发现某些化合物对钙调素有很强的拮抗作用,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苯骈吡喃类化合物心血管活性研究。前胡丙素(Praeiuptofin C,prac)为中药白花前胡的.有效成分,具有心血管活性。它与钾通道启开剂(]romakalin(新型的抗高血压药)都具有苯骈吡喃母核。结合二者结构特征,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苯骈吡喃类化合物,重点为C4取代基的变化,如酯及双酯类、酮类、肟及肟酯类、胺、酰胺和酰腙类、氨基酸脂类等,研究不同取基对心血管活性的影响。发现某些化合物具有降压作用,机制可能是启开ATP敏感的钾通道,或基于钙通道与钾通道的双重调节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彭司勋还主持了“八五”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及其分子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彭司勋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深得师生好评。是我国化学制药、药物化学专业创建人之一。主编我国第一本《药物化学》教材(1959)后,继续担任各次修订本的主编,其中1988年版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奖。主编教材和专著5部,发表论文140余篇,1980。1995年论文已编辑成论文集。他还是《药学学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和《国外医学—药学分册》等多种刊物的编委和顾问。培养博士生13名,硕士生40余名,1989年评为江苏省教书育人优秀研究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