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雯,女,老年心血管病专家。1933年1月出生,1955年12月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原南京大学医学院)。1984~198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医学院研修心血管病N-;挚,获加州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理博士后证书。现为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她是我国老年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在我国老年医学,特别是老年心脏病学和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的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老年多器官衰竭(MOFE)这一老年医学和老年急救学的新的临床综合征。80年代以来,王士雯在国际上率先提出:MOFE这一临床概念;在国内外最早提出MOFE的临床特征和定义,建立M()FE的动物模型,找出MOFE的敏感指标,提出M()FE的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型分期,包括国内外从未见报道的临床三型;在国际上首先进行了M()FE的流行病学调查,弄清了该病的高危因素,提出了相应群体防治对策;尤其突出的是应用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指导抢救,使救治成功率上升了一倍以上,挽救了众多M()FE患者的生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外认为4个以上器官衰竭者死亡率100%。她成功地组织抢救4个以上器官衰竭者数百例次,甚至有5个器官先后衰竭达9次的患者亦抢救成功。
2.成功地进行了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填补了我国老年心脏病方面的空白。对老年心肌梗塞包括多次(最多5次经尸检证明)的心肌梗塞及其各种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和康复,以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无症状心肌缺血,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0多年来成功救治了1 000余例次老年和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她撰写了老年心脏专著和多篇论文,不仅论述了老年人心肌梗塞和较年轻患者心肌梗塞之异同;而且在美国麻省总医院进修期问,对864例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的冠脉病变及栓塞特征,结合临床心电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国际上首先专题论述比较了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黄色人种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白种人老年心肌梗塞之异同。在日本《心脏病学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后,引起各国医学界的重视,先后有美国、前苏联、法国、瑞典、加拿大、阿根廷等十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专家教授数十人来信索取,在国际上影响较大。尤其是她主编写的我国第一部《老年心脏病学》专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我国老年心脏病学上的空白,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重视,第二版已于近期出版。
3.有效地保障了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外科手术的顺利进行。30余年来,王士雯亲自成功地保障过800多例患有冠心病或/和肺心病老人急症或择期进行脑、胸、腹、泌尿等科大型手术。在经治的患者中,最高年龄达92岁,最多有9种严重合并症,均成功地进行了全面内科保障。她在国内首先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早在1981年就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同年并在汉堡国际老年学会议上宣读论文,次年又在德国《老年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引起国际上的重视。在她的带领下,已形成一支经验丰富的老年人围手术期保障队伍,对各种病因和复合病因引起的老年心脏病甚至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需进行非心脏外科手术者共2 000余例,成功地进行了围手术期的内科保障。她亲自参加并组织有经验的医师对老年心脏病患者因恶性肿瘤或各种内外科急症需行急症或择期手术者,成功地进行了内科保,使3 000余例患者顺利承受重大手术,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命质量。
4.为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和进人国际领域做出积极贡献。早自70年代以来,王士雯即先后赴英、美、法、日、德、荷兰、加拿大、罗马尼亚等国考察老年医学和老年心血管内科发展情况,撰文向国内做了介绍,并撰写和出版了一批我国较早的老年医学论著。接着即组建了我国最早的老年医学研究室和军内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所,最近又建立了目前国内外第一个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为我国老年医学新兴学科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做出了积极贡献。她是当前我国惟一的老年医学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术带头人。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老年医学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高级进修生58人。撰写老年医学论文等230余篇,主编或参加编著老年医学著作15部,著有《老年心脏病学》、《无症状心肌缺血》等专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被聘为美国《心血管病理杂志》、美国《心血管病理生物学杂志》,香港《老年医学会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等等多种刊物副主编和编委。先后40余次参加国际老年医学和老年心脏病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从而推进了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并为我国老年医学进入国际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