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后利

        刘后利,农学家,1916年1月8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3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1944.年10月赴美留学,在世界知名的大豆遗传学家C.M.Woodworth教授指导下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1946年6月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完成硕士学位。1948年2月获博士学位。1948年8月回国后,执教于前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并先后兼任该院农艺系代理系主任和茶业专修科副主任。1953年院系调整时,转入华中农学院,担任作物遗传育种教研组组长,并兼任农学系副系主任。1985年该校改称华中农业大学后,刘后利调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所长,兼任该所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
        95年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兼任该校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名誉所长。刘后利1953年为前华中农科所作物系筹建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室,系统开展油菜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育成了甘蓝型早中熟品种363、409等,在湖北省大面积推广。从195年起他率先开展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的育种研究,创建了新的种质资源和育种体系;并于1956年首先系统地提出将中国油菜分为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蓝型三大类型,从而在油菜科学研究和油菜生产上按照三大类型油菜的特点不同而进行科学工作。1960年他首先提出:为了发展我国油菜生产,有效地提高油菜产量,今后在中国应以发展甘蓝型油菜为主要的方向,逐步用以替换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低产的白菜型和芥菜型品种。从此甘蓝型油菜在中国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成为世界三大集中产区(欧洲各国、加拿大和中国长江流域)之一。
        自1954.年以来,刘后利除承担有关教学任务外,系统开展油菜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主要成就有以下方面。
        他系统开展了甘蓝型油菜的育种研究。在长期育种实践中一直将甘蓝型油菜品种间杂交和种间杂交同时并进,并先后育成了华油3号、5号、6号、8号、9号、11号、12号、13号等10余个常规品种,其中华油3号、6号、8号、12号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推广,至今华油8号在江苏省苏步l悦区一些县仍是当家品种,华油5号在河南,华油9号在陕西,华油11号在湖南,都占有一定生产面积。这些品种先后在各省的推广面积累计高达1000万亩以上,是我国第一轮自行育成、于六七十年代大面积生产中推广的甘蓝型油菜优良品种。
        1975年刘后利在中国首次发现了甘蓝型黄籽油菜,他在所育成的第一个种间杂种华油3号F,,良种繁育的后代中发现了黄籽油菜2株,这是开展高含油育种的一种良好的种质资源。从此,他把注意力集中在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上,于1986年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华黄1号”,并在湖北、湖南等省大面积推广达50万亩以上,其出油率较当地推广品种高出5%~8%,且蛋白质含量较高,纤维素含量较低,油质清澈透明,但产量和品质尚待改进。这项研究坚持进行了15年,他先后发表了科学论文50余篇,并培养了博士和硕士13人次。1987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他还配合全国油菜品质改良攻关研究,在学校油菜研究室的基础上筹建了油菜品质分析实验室,开展了常规品种的品质改良研究,主持和参与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的品质育种,先后参与和配合育成了“华双1号”和“华双2号”。这些新品种,先后在湖北省及其邻近地区推广。1992年这些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后利从育种策略上提出了开展油菜品质育种研究的发展方向。1978年国家科委在河南安阳召开第一次全国油菜育种研究的攻关会议j他在分组会上提出:为了解决油菜品质改良与产量和抗性间的严重矛盾,必须把品质育种与杂种优势育种结合起来,即利用杂种的产量优势来补偿由于品质改良所带来的产量损失。这个科学论点,80年代以来为国内外所开展的杂种优势育种所反复证实,也是我国油菜杂优育种结合品质育种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之一。
        刘后利在系统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从未放弃开展科学研究;在系统开展研究工作的同时,也从未忽视培养人的工作。他带的第一个研究生就是现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傅教授是自1960年开始在他的指导下开展油菜育种研究工作的。1980年前后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他担任博士生导师,是华中农业大学担任培养研究生任务最多的教师之一,十余年间先后培养了博士后1人,博士lO人,硕士25人,还有研究生班25人,这些新生力量都已先后成为学科带头人或科研项目的主持人。1984~1988年他曾先后获得华中农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四次,1989年湖北省教委授予他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1990年国家教委授予他优秀教学质量特等奖。
        刘后利先后主持编写了有关教材和科学专著,其中包括:《中国油菜栽培》(1964)、《实用农业试验研究方法》(1976)、《油菜育种》(第一次全国统编教材,1979)、《油菜的遗传和育种》(1985)、《实用油菜栽培学》(1987)、《油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1991)、《油菜丰产栽培》(1992)、《作物育种研究与进展》(第一集,1993)、《作物育种研究与进展》(第二集,1994)、《油菜育种》(第二次全国统编教材,1995)、《农作物的品质育种》(1998)等,并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150余篇。 刘后利曾先后当选国务院堂位委员会第一届农学学位评议组成员,国务院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油料作物组负责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和第二届委员,农业部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和《作物学报》编委,湖北省农学会副理事长、理事,湖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种子协会顾问。湖北省人大代表、常委,湖北省政协委员、常委兼农林组组长,民主同盟湖北省委员会委员、顾问。1990年中央人事部和农业部联合授予他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由中华全国。e,i9、全国教育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获五一劳动奖章。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