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德,高分子化学家,1915年10月生于江苏吴江同里镇。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8~1939年在云南大学任教;1940~1941年在重庆中央工专任教;1941年底到贵州遵义浙江大学化工系当研究生,一学期后改教化工系有机化学,直到1945年考取教育部英美奖学金公费留美研究生;1946年人美国诺脱丹大学研究院,由导师、著名高分子化学家普利斯(C.C.Price)教授指导学习,连续三年获美国通用轮胎与橡胶公司奖学金,作研究助理;194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清华大学,9月回国,11月到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授,讲授有机化学及国内最早开设的高分子化学课程——聚合反应,并兼任辅仁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至今,教授有机化学、有机结构理论及高分子化学等课。1958年建立中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担任主任至1986年;195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77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受聘为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顾问,1984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医用高分子与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88。1994.年又受聘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客座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冯新德长期以来从事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着重反应机理,有下列几个方面: 他研究新的含胺的氧化还原(Redox.)体系并提出新的有普遍性的引发机理:先是紧密离子对的形成,随之转化为环状过渡态(cyclic transition state,CTS),然后去质子形成活性自由基引发聚合。包括有机过氧化物与芳叔胺体系、过硫酸盐与脂肪胺体系,并证实双组分所产生的二类自由基都能引发单体聚合,只是活性不同;此外还有有机过氧化氢物与胺的体系,首先提出并证实形成氢键的引发机理。此外,在烯类光诱导电荷转移聚合方面,他首先成功地应用于吸电子单体如丙烯酸酯、丙烯腈与芳胺体系,并扩充至芳仲胺与伯胺,并证实可以通过CTC(Charge‘Transfer Complex)激发与定域两种途径。 他首先应用环状模型化合物与ce“反应,弄清接枝地点与机理,纠正了50年代的Min0机理,然后提出聚醚氨脂(PEu)的接枝地点与反应机理,因而成功地合成了PEU型抗凝血材料作为心脏导管与反搏气囊等。 他首先成功地应用双金属催化剂并证实得到丙交酯以及乙交酯的活性聚合;然后合成新的聚己内酯的二嵌段与三嵌段共聚物,并发现此多相体系中无定形区与晶形区在一定比例时可以作为载体应用于药物的控制释放体系,能出现恒速与长效的效果,例如作为女用避孕药的微胶囊药物。 他通过含胺或醚键,有机物与高分子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02一CCT模型犀应提出高分子,老化与生物老化的暗氧化机理,包括可逆的氧化反应与不可逆的过氧化反应,并发现能通过控制02一CCT的形成及平衡来达到控制暗氧化的目的,也能为抗生物老化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冯新德作为1934年的中国化学会会员,从50年代以来,积极参与中国化学会与高分子委员会的学术会议,并负责组织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为了开展功能高分子研究,他从1981年起在国内外主办多次国际会议,如功能高分子论文报告会(昆明,1981)、特殊性能高分子论文报告会(桂林,1984)、精细高分子论文报告会(广州,1986)及多次高分子生物材料论文报告会(昆明,1988;桂林,1991;武汉,1994及西安,1997)以及中美双边生物材料讨论会(美国西雅图,1987)。 在开展烯类自由基聚合同时,他与13本关西大学井本稔教授自1980年起共同组织中日双边自由基聚合反应讨论会,每两年分别在13本与中国举行。因此,1980年、1984年、1988年在大阪,1982年在北京,1986年在成都,1990年在桂林共举行6次。自1993年起扩大为亚洲高分子学术讨论会,995年在开封,1997年在韩国大邱举行,1999年预定在兰州举行。 作为IUPAC(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高分子组主席,德国Marburg大学Heitz教授委托他在中国组织并召开有关烯类聚合的国际会议。因此1991年他在杭州组织并主持了IUPAC烯烃与烯类聚合与功能化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将邀请报告出版专刊为Makro.Chem.Symp.vol63(德国,1992)。 冯新德的这些研究工作分别属于中国科学院基金、国家ca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中国石化总公司与卫生部、国家计生委基金资助的课题。已发表中英文论文300多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和其他部委颁发的六项奖励。日本高分子学会第一届国际高分子讨论会上他的“合成生物医用高分子进展”报告获大会演讲奖(1984)。为表彰他对促进中日高分子化学学术交流的成绩,日本高分子学会颁发他国际学术奖(1997)。 冯新德是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报》和《中国高分子科学》(英文版)的创刊者和主编,自1978年以来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高分子化学部分的副主编,又是1998年出版的《高分子词典》主编。他为中国高分子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高分子化学的先驱和奠基者之一。他严于治学的精神、启发性的教学以及对年轻一代行之有效的“管”与“放”的热情培养,给他的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培养了一批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具有良好学风的高级人才。1978年以来在他门下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不下60人,有二位博士生先后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另有四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了表彰他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功绩,中国化学会早在1989年授与他育才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