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

        田波,病毒学家,1931年12月25日生于山东桓台。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同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1954~1961年为研究实习员。分别于1962年、1979年、1986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学与生物:]二程研究室主任。于1981年赴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86年赴德国杜赛尔多夫大学生物物理所,1990年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农业生物工程学院和维斯康辛大学遗传学系作访问教授或访问学者,并于1993年在英国苏格兰作物所病毒系和.10hn Innes研究中心病毒系作访问学者。他被推荐为美国病毒学会高级会员,印度病毒学会终身会员,国际类病毒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病毒学》名誉主编,中国病毒学会副理事长。田波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田波对我国的植物病毒和类病毒有系统研究。于1983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应用病毒卫星RNA作为生防制剂防治植物病毒病获得成功,开辟了植物病毒病防治的一条新途径。曾受邀请在病毒学权威学术刊物Advance in Virus Research(1991)和Seminars in Virology(1993)上发表专文。上述研究成果已被Matthews所著Plant Virology(第三版,1991年,AcaLdemic.Press Inc.)多处引用。此项技术除在国内推广应用外,还转让给一日本公司。此外,还对卫星RNA防病机理进行多方面研究,实验证明卫星RNA除可抑制病毒复制外,还能阻止病毒外壳蛋白进入植物叶绿体引起花叶症状产生的一种新机制。
        通过多年研究,田波等阐明了我国马铃薯退化与花叶病毒和温度的关系。在排除病毒感染的条件下,高温(25。30%:)并不引起马铃薯种薯退化,有花叶病毒感染时高温促进了种薯的退化。根据上述原理和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制定了我国无病毒原种生产方案,与有关单位合作进行了产业化,现已推广66.7万余公倾(1 000多万亩),经济效益数十亿元。他还研究了我国马铃薯和菊花上的类病毒病,首次报道了苜蓿暂时性条斑病毒中存在类似类病毒的:RNA和牛旁矮化类病毒,并证明了苹果锈果类病毒侵染和致病等特性。
        80年代以来,田波领导的研究小组构建了同时表达黄瓜花叶病毒卫星RNA和外壳蛋E的重组基因,获得了高抗黄瓜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和番茄。此外还获得了抗水稻条纹病毒病的转基因水稻。他们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我国发现的番茄黄曲叶病毒和南瓜曲叶病毒是两种新的双生病毒。从自己构建的随机九肽库中筛选出与草鱼出血病毒颗粒特异结台的九肽,能高度抑制该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
        根据能切割mRNA阻断基因表达的锤头状核酶在转基因烟中对在细胞质中复制的烟衣叶病毒抑制能力很低的实验,他提出了在转基因条件下核酶可能对细胞核内复制的病原物有高度抑制作用的假设。根据上述看法,用所设计的切割核内复制的马铃薯纺锤型块茎娄病毒RNA的核酶基因转化马铃薯获得了能高度抑制类病毒复制的后代,成为国际上核酶刘植物病原物抑制至检查不出来的水平的第一个例子。此文于1997年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防报》。所设计的切割核内复制的花椰菜花叶病毒35S RNA的核酶基因,在转基因油菜中也高度抑制该病毒的复制。他还把核酶技术在植物上获得的经验用于阻断与致癌有关的基因篚表达。这项成果已在细胞系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基于田波在上述研究领域的贡献,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5次,国家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奖2次,省部级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次。
        田波在国内学报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1篇,其中41篇为SCI收录。在SCI收录雕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9篇,被SCI引用两百多次。
        以第一作者发表专著和编著7种,分别是:《马铃薯无病毒原种生产技术和原理》(科学出版社,1980)、《植物病毒弱毒病苗》(湖北科技出版社,1985)、《病毒与农业》(科学出版社1986)、《植物病毒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7)、《植物基因工程》(山东科技出版社,1995)《病毒学词典》(科学出版社,1997)和《分子进化工程》(科学出版社,1999)。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