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由之

        唐由之又名昆吾,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生于1926年7月,浙江杭州人。1942年拜上海中医眼科名家陆南山为师。5年后,于1947年回归故里,在杭州上珠宝巷开设唐昆吾眼科诊所。在沪学习和行医期间,早晚就读于上海中医夜校和数、理、化、外语等补习学校。1952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57年毕业分配至中国中医研究院,先后在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曾任眼科负责人,从事眼科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并曾兼任北京中医学院眼科教学。1978年起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至1995年12月起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1996年10月起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名誉院长,曾任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医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主编,曾获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国家第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50多年来,一直从事眼科医疗,研究、教学工作,卓有成绩。在北京医学院学习期间,就和同窗好友共同探讨古代金针拔障术的历史价值和今后改进提高的可能性,1957年到西苑医院后即查阅文献资料,结合现代医学加以研究,1958年开始,在动物实验后进入临床研究。
        在对古代针拨术的继承和发扬研究工作中,主要解决了四个问题:
        第一,开创了睫状体平坦部作手术切口的问题。过去眼科界的传统观念认为,在睫状体的创伤,容易引起交感性眼炎和出血。长期以来,这一部位被称为“危险区”,不宜经此施行手术。唐由之根据古代文献,特别是《目经大成》一书中关于拨障术切口的记载,结合现代解剖学,进行深入研究,从大量的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和长期随访,并用裂隙灯显微镜加睫状体平坦部压陷装置,详细观察了手术后病人睫状体平坦部和周围组织情况,并争取到手术后几年到19年之久患者的眼球作组织病理学详细观察,均证明了睫状体平坦部作手术切口是安全可行的,是有科学根据的。从而改变了睫状体部位是手术“危险区”的固有看法,为经睫状体平坦部广泛开展内眼手术打下了理论基础。取得了实践经验。比国外开展睫状体平坦部切口施行玻璃体切割术先行了16年。当今运用这个切口部位做内眼多种手术,已风靡国内外眼科界。
        第二,色素膜组织嵌入或脱出于各种创口之外,是发生交感性眼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睫状体平坦部解剖组织的特点,在锐利而整齐的切开巩膜和睫状体平坦部组织,由于睫状体组织的纵行肌纤维的收缩,使睫状体平坦部切口两端分别各自向反方向离开巩膜切口,这样不致造成睫状体组织嵌入或脱出于巩膜切口之外。这是几十年来几千例病例观察至今,未见有交感性眼炎发生的原因所在。为在睫状体平坦部作各种内眼手术的安全性,从另一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第三,传统的针拨术,术后继发性青光眼是本手术的严生合并症,过去对此发生的机理不明,经过观察研究,明确了此类青光眼的发生都有完整的玻璃体疝嵌入瞳孔区,阻断了前后房水的流通所致,为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设计了划破瞳孔区玻璃体前界膜的手术方法,从而根本上防止了针拨白内障术后继发青光眼的可能性。1966年4月卫生部主持国内有关专家,对中西医结合白内障针拨术科研成果鉴定,通过鉴定,受到表彰,1978年3月出席了我国第一次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代表大会,并受表彰。
        第四,中西医结合白内障针拨术后的主要缺点是晶状体留在玻璃状体下方。经过十几年左右,有极少数病人晶状体发生溶解而引起一些较严重的继发眼病,为此经过多年研究,创造和设计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的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保留了针拨术的优点,克服了针拨术的缺点,经过近期和远期的随访观察,矫正视力与国外显微手术相同。1985年10月白内障针拨套出术的研究,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于70年代,为毛泽东主席和他的好友李淑一先后以上述两种手术方法成功地做了白 内障复明手术。
        70年代初,鉴于当时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尚无较好的治疗药物,唐由之从中医眼科文献整理中,对古方“秦皮汤”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行剂型改进,定名为“抗病毒一号滴眼剂”。先在试管内抗病毒试验,证明有效后进入动物实验,先后用IDU和ACV作对照,经过上述反复研究,证明该药水安全有效。在唐由之自己眼内先滴用,再次证明无毒副作用,进入临床观察,与ACV作对照,通过272只眼的临床观察,近期疗效与ACV相同,两组无统计差异,经过平均23个月的随访,ACV组复发率为26.32%,中药抗病毒一号滴眼剂组为11.11%。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于1991年本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病,为国内外难治眼病之一,有的认为目前医学尚无医治办法。一般均以维生素A,E,微量元素锌、硒等治疗。唐由之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一定疗效,于1990年被列为局级课题。经过100例的临床研究,有67%的患者在视力、电生理、电视野、免疫学、微量元素和清除自由基等项目检测中,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或改善,经过同行鉴定得到好评,于199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眼科中的难治病。唐由之于80年代开始按中医辨证和西医辩病相结合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经初步观察,对本病单纯性Ⅰ、Ⅱ、Ⅲ期用拟定的组方治疗,以视力、眼底、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血液流变学等检查,有60%左右的病例眼底血管瘤,小片出血、渗出,有所吸收,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血清纤维蛋白原有明显下降,这为治疗本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唐由之在临床研究工作中,对眼科领域中目前仍属难治的病种,一直进行临床研究探索,他尽可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检查仪器为手段来检测、诊断和观察,追踪疾病转归和预后,以此来客观地评估中医药的疗效,如对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病,积累了较丰富的治疗经验,取得一定的疗效,为今后专立课题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唐由之先后主编了《中医对砂眼的认识》、《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白内障》、《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分册》、《中医眼科全书》,并在眼科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50多年来,唐由之一直勤奋地继承和发展祖国医药学,特别是他一身兼融中西两套医学知识,且善于将中西二种医学知识娴熟地用于临床、科研和教学,取得为人称崇的成绩。1981年周建人先生亲笔提辞送给唐由之“唐大医师,学贯中西”的条幅。他的医德医风也一直为人尊重,198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