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诗言

        陶诗言,气象学家。1919年8月1日生,浙江嘉兴人。1938~1942年就读于四川重庆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1942~1944年留校任助教;1945年调到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49年至今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并先后担任副所长,代理所长,第21届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1991年任国际科联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科学委员会委员。
        陶诗言长期从事大气环流和天气动力学研究,并为中国的气象预报业务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气象预报专家。他的主要成就包括以下方面:
        1950年为了当时抗美援朝战争的气象保障需要,陶诗言开始从事我国的气象预报业务建设,40多年来一直在气象预报第一线上从事并指导预报工作,为工农业生产和灾害性天气警报提供大量准确的气象信息,在中国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理论和方法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突出成果。1954年盛夏,长江流域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武汉危在旦夕,陶诗言等人根据气象资料分析,作出了准确的天气预报,决定上游不分洪,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避免了重大损失,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975年8月河南省出现特大暴雨和洪水,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事后陶诗言奉命领一个小组研究中国暴雨发生的机理和预报方案,著有《中国之暴雨》专著。此书一直在我国的暴雨预报的业务中起着重要指导。陶诗言在冬季我国的寒潮预报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在50年代初分划的我国寒潮路径,至今仍为广大气象预报员所采用。
        在60年代末国际上一些技术先进的国家已经将气象卫星资料用于气象预报业务,但在我国这仍是空白。陶诗言在60年代末组织了一批青年和空军部门合作,研制气象卫星资料的接收设备,并研究了怎样将卫星资料应用于每天的天气分析和预报业务上,先后研制出能接收美国三代气象卫星资料的接收设备,培养了大批气象卫星资料应用的干部,这项成果很快在全国推广,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由于气象卫星资料在日常业务中获得应用,这明显提高了我国短期预报,特别是台风和其他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水平。
        60年代初,我国开展了核弹、导弹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两弹的发射要求发射点和爆发点都有很好的气象保障。由于当时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不多,因而核弹、导弹的气象保障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他多次到试验基地为二次核弹试验和导弹试验提供了准确的气象保障,同时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军事气象技术骨干。先后荣立了一等功和二等功。
        陶诗言在东亚大气环流研究方面也作出卓越贡献。他在50年代与叶笃正一起提出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别是在亚洲季风区)呈现季节性突变现象,这个现象后来在全球其他地区也被发现,他还对我国初夏江淮流域的梅雨作了深入研究。70年代以后,气候变化和季风研究成为国际大气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陶诗言与各国同行密切合作,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提出东亚季风是独立于印度季风但两者又有密切关联的观点,这些新观点受到国际的认可,使我国季风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0多年来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寒潮》,《中国的梅雨》,《东亚大气环流》,《中国之暴雨》,《中国卫星云图使用手册》,他还发表了60余篇论文。他的研究成果对国际气象界有较大影响,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有关大气环流和季风研究文章中经常引用他的观点。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三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