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怡濂,计算机专家。1929年9月5日生于天津市,原籍江苏常州。1951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1956~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从此跨入世界科技前沿——计算机技术的大门,使研究和发展计算机技术成为他长期为之奋斗的事业。 1958年回国后,他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参加了我国第一台通用大型电子计算机—104机的研制工作,是运算控制部分的负责人之一,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做出了贡献。此后,他长期致力于电子计算机体系结构、高速信号传输技术、计算机组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1976年完成双机并行计算机系统,在国内首次提出双机处理体制。1978年撰写并发表了“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的可靠性”的论文,论述了采用双处理器系统和完善的校验、复算、诊断系统对提高计算机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影响。随后,他作为第二技术负责人,完成了多机并行计算机系统,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有了重要突破。自80年代以来,他先后撰写并发表了“资源共享对系统性能的影响”、“The Reconfiguration and Maintainability for a Multiprocesor System”、“多处理机系统互连网络性能研究”等文章,分析在多处理机系统中由于共享总线和主存储器发生争用矛盾使系统性能下降的问题,利用Markov链的方法解出稳态时各种状态的概率的分布,为比较和选择互连网络提供了依据。为了发挥多处理机系统的可用性并增强其可维护性,他还论述了重新组合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可维护性的基本设想。1983年,他在《高速讯号传送中的容性负载》一文中,应用叠堆原理推导出在终端电容负载和多级负载条件下讯号传送后的输出波形及各次反射波形的表达式,其结果可为制定工程规范提供依据。90年代,并行计算机发展很快,巨型机也从发展向量计算机转向发展大规模并行计算机。针对这种形势,他撰写了“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的发展和我们的对策”、“并行计算机的发展和机遇”等专论,倡议抓住机遇,发展并行计算机和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使我国的计算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长期以来,他一贯主张自主开发国产大型电子计算机,先后主持研制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对我国计算机事业尤其是并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部委级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金怡濂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正致力于新型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研制和已定型并行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工作。 金怡濂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同年,受聘担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和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他还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1993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金怡濂刻苦学习,努力更新知识,以跟上世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他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工作一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他热情关心和扶植年轻科技人员的成长,主动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使他们尽快增长才干,进入科研主战场,承担起发展我国计算机的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