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山

        王泽山,含能材料专家。1935年10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51~1954年,就读于吉林市第一中学、第一高中、第二高中。1954年8月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在火炸药专业学习。1960年毕业后,从教于南京理工大学,先后担任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化学工程系主任、装药技术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等职务。1985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泽山教授长期在含能材料领域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在含能材料的理论及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成就,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主持的21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以上级别的鉴定。先后获得199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个人奖),1987年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以及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10项重大科技成果奖。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6项。
        王泽山教授长期从事含能材料及其装药理论的研究,该理论是解决武器的能量利用率、发射威力、发射安全性、武器机动性的基本依据和主要手段。由他发展的火药装药理论,已成为现代火药装药学的组成部分。
        60年代初,他将计算机技术、诺模图设计原理引入到我国火药教学、科研和火药装药学体系中。发展了“解析设计”、“表解设计”和“诺模图设计”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70年代,他首次提出“装药潜能”关系的理论。在火药装药界,指明了低温感技术的意义与前景,为消除温度影响,发挥火药、炸药潜能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提高火药、炸药的威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评定效能的判据。
        80年代,研究和发展了“压实装药”、“装药解体燃烧”、“火药能源利用”以及“火药与装药检测”等装药理论与技术。
        90年代初,发展了“燃面与燃速等效互补的装药燃烧理论”、“变燃速、高增燃性理论”,为“低温感技术”、“提高能量利用率技术”的突破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建立和发展的装药理论还反映在他发表的70多篇论文与220万字的工程报告中。在我国的装药技术界,王泽山教授还作为总师、专家组组长,参与倡导并形成了我国装药系统工程的研究格局,建立了装药学科梯队和火药装药技术研究所。他在装药领域所从事的工作与研究,发展了联系火药及弹道学等多学科的火药装药学科,并确立了该学科在我国的地位。
        鉴于他在发展装药理论和对我国装药领域所作出的贡献,王泽山于1994年获得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
        王泽山教授长期坚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线,有11项发明与工程研究成果推广到工厂,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85~1990年期间,他开发了废弃火炸药无公害化处理及其再利用的综合性技术,发展有关理论。解决了露天焚烧、海洋倾泻、深井注入等国外常用的已受到国际法禁止的废弃火炸药销毁方法。
        王泽山改变传统的焚烧处理方法,研究了“过期火药的物化、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库存药再加工工艺和再加工火药的弹道性质”、“过期火炸药组分分离技术和分离产品的性质”。通过批量生产、武器系统试验和鉴定,确定了火炸药改性、改型再生的某些规程。研究了火药的化学反应,优化反应条件,开发了废弃火炸药化学转化为适销产品的途径;发展了火炸药安全粉碎技术;研究了再加工、产品使用过程的安全性、感度和毒性;发展了废弃药机械感度、起爆感度、燃烧产物成分的调配技术,为向民用炸药、驱动发射药、其他能源的开发创造了技术途径。
        与此同时,开发了由多种技术组成的系统技术。将废弃火炸药分别转化为民用炸药、特种爆破剂;军用产品;工业用、警用、运动用驱动药剂;化工原料等20余种军、民用产品。该成果已推广应用,产品销售国内外。该系统技术有重大的突破性意义,经济效益都很明显,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1990~1995年期间,王泽山又攻克了装药领域两项重大技术——低温感技术和提高能量利用率的装药技术。该技术作为我国的重点项目,依据他所建立的“武器压力平台”、“燃面燃速等效互补”和“变燃速、高增燃性”等理论,发展了两项关键性应用技术:①建立一个与温度效果呈负向效应的补偿系统,当气体生成量随温度变化时,补偿系统同步地使气体生成量呈反向的变化。全系统则因正、反向的抵消而保持气体生成量不变,从而减少或消除温度的影响,保证了高、低、常温效果的一致性。②创立了新型的装药结构一变燃速异型组合装药结构,使表征作功效率的燃烧增面性和示压效率明显增大,有用功增加15%以上,大幅度提高了威力,并已推广应用。科学价值重大。由此,获得199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王泽山在多年的教学中热心培养年轻人,已先后培养和正在培养60余名研究生,他通过课题方向的选择和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就能获得明显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他们当中有30多名研究生一次或几次获得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或其他的重要奖励及发明专利。在他的努力下,形成了由多名博士和教授组成的学科梯队和火药装药技术研究所,使联系于火炮、弹丸、火药及弹道学的火药装药学科在我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