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世璧

        卢世璧,骨科学家。1930年7月8日生于北京,籍贯湖北宜昌。1948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医预科,1951年转入中国协和医学院医疗系(八年制),1956年毕业后任中国协和医学院外科住院医师,1958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1979年4月任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1986年任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9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所长,1987年被聘为军医进修学院博士生导师,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5年经中华医学会推荐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1986年任Sunderland学会会员。现任中国骨科学会人工关节学组组长、中国肢体伤残康复协会副理事长、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军骨科专业组副组长、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骨与关节》杂志副主编。
        1995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199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
        1972年,卢世璧在国内开展了钛制人工关节的设计、研制及临床应用。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8年与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协作,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固定人工关节的TJ骨水泥,大大推动国内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1982年卢世璧等人开始研究无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并首创设计、制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钴铬钼合金的珍珠面无骨水泥人工髋关节和独特固定方式的人工髋臼,并进行了相关的动物实验和生物力学测定。采用不脱钙带金属骨组织切片、多重荧光标记、同位素标记、扫描电镜及生物力学等检测手段,证明了骨组织向金属珍珠面内生长固定的可靠性,并首次发现了骨与金属关节表面的骨性结合现象。生物力学实验证明了骨与无骨水泥珍珠面的结合强度比骨水泥固定提高2~3倍,对防止术后人工关节的松动起到明显效果。由于工作成绩显著,“骨水泥固定和珍珠面无骨水泥固定人工关节实验和临床应用系列研究”于1990及1991年分别获全军、全国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卢世璧自60年代初从事神经损伤修复研究工作,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压迫性神经脱髓鞘改变,并确定压迫阈值为25mmHg~30min。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游离神经移植修复火器性神经损伤,在自卫反击战中,共治疗400余例周围神经伤伤员,优良率达87%。对神经挫灭无法吻合神经的病例,首次开展了神经埋入肌肉终板再生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证明了去神经的肌肉终板可以再生。此项研究曾4次获得全军科学技术进步奖。1989年“火器性周围神经伤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他在国内开展了神经趋化的研究(“八五”攻关项目),在周围神经断端的趋化性研究中,国内首先应用Y形及十字形硅管套接的方法,证明了运动及感觉神经、同名神经及神经与靶器官之间存在明显的趋化现象,并应用国内外首创的脊髓后根切断的方法对不同方法修复神经后的错接率进行了定量观察,证明套接法运动与感觉神经的错接率为2%,明显优于缝合法(错接率为30%),已在临床应用,以后又进行了不同套接材料对神经趋化性再生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多年来在这一领域所进行的创造性工作使其赢得国际声誉,成为国际周围神经损伤研究著名团体Sunderland学会的唯一中国会员。
        1980年,卢世璧首先将形状记忆合金引进脊柱外科的研究中,国内外首创形状记忆合金棒治疗脊柱侧弯,经动物实验及生物力学测定和100余例治疗后病人的验证,其安全性、固定作用、应力均匀分布程度,均优于国内外常用的脊柱后固定方法,该成果于1986、1990年在日本、美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软骨缺损的修复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门课题,他第一个研制成功国产CPM机,并进行了游离软骨修复关节软骨的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了游离骨膜在被动活动作用力的刺激下可转化成为软骨,在临床40余例应用中取得满意效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开始着手研究软骨的组织工程学,在自体筋膜及凡丁质支架上培养软骨细胞,成功地培养出软骨组织块,修复软骨缺损获得成功。
        在膝关节创伤后粘连性僵直的预防与治疗中,创造性地应用了硅胶膜植入关节内防止粘连,取得良好效果,他所创立的小切口膝关节松解及CPM机治疗膝关节粘连已形成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1980年卢世璧在国内外首先术中采用微波热疗恶性肿瘤,即在手术中进行不截断骨干,骨肿瘤原位热疗,不行截肢,可使肿瘤灭活又保留了肢体,取得良好疗效,5年生存率为70.49%,有些病例已保留肢体存活15年。
        生物力学方面,测定了正常与退变椎间盘在伸屈活动中纤维环变形量,并发现在反复的压力作用下椎体内可产生X线所不能检查出的微小骨折,使我国对腰腿痛的研究更加深入,丰富了腰痛发病机制的理论。
        应用钢板固定治疗长骨干骨折,术后可发生骨干骨质疏松,一般认为是应力遮挡所致,1990年卢世璧首先提出并实验证明钢板固定时骨内预应力是早期引起钢板内固定后的骨质疏松重要原因,丰富和完善了钢板应力遮挡的理论。1992年卢世璧首先利用引导性组织再生的概念进行了长骨再生系列实验研究,为骨折愈合修复骨缺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这对骨再生生理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卢世璧及同事在国内建立了冷冻干燥骨库,动物实验证明冻干骨免疫性低,无明显排斥反应,成骨诱导能力与自体骨相似,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为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
        卢世璧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69篇,主编骨科专著3部,参加编写7部。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以上奖励16项。他从事临床教学40余年,教学认真,治学严谨,学风正派,他现已培养硕士生18名,博士生12名,军内外高级专科进修生200余名。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