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予,核技术专家,1927年7月26日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1948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电力专业,毕业后在武昌发电厂和中南电力建设公司任工程师,1953年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深造,为热工系热工控制与自动化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在二机部工作。 欧阳予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与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他主持研究设计、建造成功了我国第一座大型军用生产核反应堆,此堆于1966年建成投产,生产原子武器需用的爆炸核燃料,即制造原子弹用的钚-239和制造氢弹用的氚。国防科工委授予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和奖章。二是他从1971年起,又主持研究设计和建造成功了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他是秦山核电站工程的总设计师。秦山核电站已于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秦山核电站是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成功典范。1994年秦山核电站工程荣获“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奖”。1995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对秦山核电站工程的验收。
近年来欧阳予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报告有30余篇,其中包括在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历次环太平洋国际核能会议所做学术报告及在《国际核工程》上发表的论文共5篇。他荣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全国政协委员。
欧阳予,核技术专家,1927年7月26日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1948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电力专业,毕业后在武昌发电厂和中南力建设公司任工程师,1952年考选入留苏预备部,1953年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深造,为热工系热工控制与自动化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其论文《工业用温度传感器动态特性之研究》被苏联学术界誉为在研究动态传热上有突破性创见。1957年回国后他在二机部从事核科技工作,在北京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任主任工程师、设计总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等职。1971年起,任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副院长,并任秦山核电工程总设计师。1992年起迄今为止任我国援外最大工程项目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总设计师。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欧阳予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与贡献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主持研究设计成功了我国第一座军用生产反应堆;二是他主持研究设计建造成功了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这两项都是开创性的工程,在我国核反应堆和核电工程的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为推动我国核科技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自1957年以来,他在二机部北京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核工业二院)工作,1958年再赴苏联,在原子能研究设计院等单位考察工作半年。我国第一座军用生产核反应堆就是由欧阳予担任设计总工程师,负责其研究设计并完成这项任务的。这是一座大型军用生产核反应堆,用于生产核武器用的核爆炸燃料——制造原子弹用的钚-239和制造氢弹用的氚。军用生产核反应堆的技术,为世界各国军事战略机构进行着严密控制,在国际上从不公开,50年代仅由美国、苏联超级大国垄断。苏联本来同意与我国合作建造,但工作刚开始,苏联即单方面撕毁了协议,撤走专家,从而使我国原子能工业陷于十分困难的局面。欧阳予带领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系统地、全面地摸清工程设计上的技术关键,从当时存在的2000多个设计技术问题中,排出360项技术关键项目和研究课题。其中重大技术关键问题有30余项。他主持并组织与有关单位大力协同,完成了这座大型军用生产核反应堆的科研试验和研究设计工作,使我国第一座大型军用生产核反应堆工程得以在1966年建成投产,及时地为我国国防战线的增强,为战略核武器的研制提供了急需的钚-239和氚。在这座大型军用生产核反应堆的研究设计中,欧阳予既是组织者、指挥者、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者,又是研究设计中的直接参与者和带头人,其主要工作如下: 欧阳予为主,与张敬康等人合著的《工业反应堆工艺管筋条高度的确定》一文,其主要内容是论述了如何使处于堆芯部位的承压工艺管与内装的核燃料元件在管内壁间有合适的间隙,确保冷却水在工艺管内畅通,同时燃料元件又不致因膨胀而烧坏。通过大量研究试验工作,获得了成功,打破了原苏联的技术垄断,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的突破。这项重大科研设计成果,被国家科委定为1962年重大科技成果。 这座核反应堆采用金属天然铀为核燃料元件,靠铀-238吸收中子,转化成为铀-239。同时又采取了重大创新技术,将控制棒吸收材料由惯用的碳化硼改为铝合金,用锂-6吸收中子来生产氚。欧阳予主持制定的这项决策和采用这种属国际先进水平的方案,是超级核大国所严加保密的新工艺技术。通过充分的试验和后来反应堆运行实践证明,这项新技术完全获得了成功。 欧阳予主持设计成功的核燃料元件卸料机构,其结构设计新颖合理,具有独创性,是在高放射性环境条件下。采用液压遥控装置,操作灵活方便,工作安全可靠。 在欧阳予指挥下研制成功了工艺管可伸缩性密封组件,具有创造性的独到之处。即选用了以铝合金和聚四氟乙烯相结合材料的结构密封形式,从试验及反应堆运行表明,这种独创的密封结构形式及其选用的材料,密封性能极好,用于生产堆工程上十分满意。 在工程建造中欧阳予也充分展现了他出众的才华和过人的智慧。如对反应堆冷却回路系统的高质量焊接技术、堆芯石墨砌体的安装、金属特大构件的安装和镗孔机加工等的精度要求都很高,都是通过各种试验,采用独特的先进施工方法获得的一系列成果。 由于采用天然铀作燃料,裂变物含量低,必须尽最大可能爱惜和减少中子的损失。因此堆芯材料应尽可能有高的核纯度,但是核纯度与材料的耐温、耐压、耐辐照等性能往往是矛盾的,必须择优选取。这些综合性的技术工作,都在欧阳予的主持下一一得到了解决。这座军用生产反应堆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20余年,充分说明这些技术条件的制定和设计都是成功的。 1971年秋;欧阳予奉命去上海主持核电站的研究设计。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欧阳予被任命为工程的总设计师,同时他也是工程总体设计单位即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和秦山核电公司第一副总经理,以便对工程技术负总责。秦山核电站已于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秦山核电站工程设计于1994年荣获“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奖”,并于1995年7月通过了国家验收。验收评语为:工程技术先进,质量优良,运行安全可靠,经济效益良好。 秦山核电站是一项开创性的、技术难关密集的重大工程项目,当时在国内外技术资料极为缺乏的条件下,为了确保建造顺利和运行安全,欧阳予亲自主持审定了380项科研实验项目,并全部完成,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正是这些宝贵的试验数据,用以指导设计、建造和运行,使秦山核电站十分顺利地一次并网发电成功,实现了安全稳定的运行。 1981年,欧阳予组织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的技术骨干力量,分析多年来的科技成果,结合我国核技术20多年来已有的经验以及工业水平得出结论:我国已基本具备自行设计、建造30万千瓦压水堆型核电站的能力。该报告于1982年经国家批准,从而将这项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并选定在浙江秦山为厂址,从此开展了工程设计、设备研制和建设的前期工作。 秦山核电站的设计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设计中遵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我国核安全规范,参照国际通用标准。欧阳予把安全要求归纳为四条基本原则,即尽力排除事故根源,防止异常工况扩大为事故,减少事故危害,严格剂量监测和辐射防护。对每条原则都相应有具体的措施。这四条原则统一了设计和运行的安全思想。 应我国政府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989年4月组织美国、日本、法国、西德、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罗马尼亚8个国家11位多年资深的核电专家,到秦山核电厂、有关设备制造厂和设计院进行了三个星期的运行前安全评审。评审报告已由国际原子能机构递交中国政府。该报告总的结论是:“对秦山核电厂运行前的现场检查的总的印象是肯定的,经过对8个领域和评审得出结论是:整个核电厂的建设是高标准的,并且正在按令人满意的国际水平向前推进。国内生产的设备是高质量的”。“没有任何会危及建造的完成和建造电厂启动的安全问题。专家们预期秦山将是一座安全的、高质量的核电厂”。 秦山核电站经过几年的运行,验证了它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对秦山核电厂的质量和安全的评价是完全一致的。1994年8月8日,《中国核工业报》头条新闻报道:“首次航空放射性监测和环境综合调查表明,秦山核电站对周围环境无影响”。这是我国核工业航空测量遥感中心于1993年12月到1994年4月实地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在秦山地区调查面积为2200平方公里,在上海地区调查面积为4833平方公里。这次调查成果,为秦山核电站作出公正的科学评价。同时表明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的能源。秦山核电站经国家验收后,目前仍满功率安全稳定地运行。 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工程进展很顺利,今年11月按计划安全壳已顺利封项。欧阳予表示只要身体健康允许,核电工作就一直干下去。 近年来,欧阳予在国内外发表主要论文及报告有30余篇,其中包括在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所作学术报告和历次环太平洋国际核能会议上学术报告及在《国际核工程》上发表的论文共五篇。科研试验获国家、部委级项目有120余项。他直接参与主持的有10余项。有的为国内独创,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8年10月,国防科工委授予欧阳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和奖章:1989年,建设部授予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1992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93年被推荐人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11月,秦山核电工程设计荣获“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奖”。 欧阳予现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副主席、秦山及中国援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工程总设计师(其总体设计单位为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北京核工程研究设计院高级技术顾问,还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动力学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