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七虎1937年10月26日生于江苏省昆山市,1954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筑城专业,1961年留学前苏联,1965年毕业于前苏联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获工学副博士学位。1965年回国,先后在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任教员、副教授(1980年)、教授(1986年)、训练部副部长(1981年)、院长(1983年-1996年)等职。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年获少将军衔;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成功组织指挥了被称为“天下第一爆”的珠海炮台山大爆破,创造了世界爆破史上的新纪录;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1995年被总参评为优秀党员,并作为总参系统唯一代表被选为全军爱国奉献优秀干部事迹报告团成员;1996年至今,任总参科技委副主任、常委;1998年兼任总装科技委顾问及军委空军、海军、二炮科技顾问。1999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曾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国际城市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亚洲区主任,全国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现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防护工程分会理事长,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技术发明奖大评委、副主任委员,国防科工委核废物深地质处置专家组副组长,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能源储备工程专家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专家组成员、总参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江西东华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重庆大学特聘教授;南京长江隧道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武汉及上海沪祟隧道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担任《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英文版等杂志的主编。
长期致力于国防科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事防护工程设计计算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四十多年,在核爆冲击效应和防护工程研究领域,建立了我国浅埋结构冲击波与结构相互作用问题理论体系和计算方法;解决了冲击波作用下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重大理论问题;建立了应力波与结构相互作用的三自由度计算理论、相互作用荷载理论以及三相饱和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模型;研究了重要防护结构利用天然断层的消波隔震机理和爆炸波通过断裂构造衰减规律的计算方法。针对高科技抗常规武器的威胁给防护工程带来的新课题,初步建立了岩体及遮弹防护结构中的破坏机理和实用计算方法,解决了孔口防护、地下机库大跨度防护门、帆布工事、土中浅埋结构等难点的计算与设计问题;提出了防护工程的“防护效率”概念和通用公式、我军防御阵地稳定性的概念和理论分析方法以及城市防护学理论;建立了军事大系统以及人防系统的动态理论模型;通过建立率相关内摩擦模型,得到了核爆炸近区至中远区高地应力岩体中地冲击参数;研究了工程颈部抗钻地核爆地冲击效应,工程头部抗大当量常规武器侵彻的防护理论,提出了广义压缩与剪切模型,并建立了相应计算方法。
在深部岩石力学研究方面,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部岩石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确定了深部与浅部之间的界定问题理论,详细分析了深地下工程特有的岩体力学问题,提出了深部岩体力学研究中不同于浅部的“一高二扰动”特征,初步建立了深部工程开挖诱发岩爆、大变形和分区破裂的非线性力学理论。
在超高抗力地下工程研究方面,提出了超高抗力地下工程的防护目标、防护体系和战术技术指标体系,在超高抗力防护工程的选址和布局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并针对超高抗力防护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前所未遇的设计和施工难题,提出了具体的施工方法和支护体系措施,很好地控制了深部岩体开挖导致的大变形、岩爆以及分区破裂问题,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防护工程领域的空白。
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方面,在上世纪末,主持完成了工程院咨询项目《21世纪前期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对策》,多次在政协委员提案中积极建议地下空间的科学开发,参与众多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评审,推动了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蓬勃发展;2011年完成的《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研究》咨询课题,成果得到工程院领导和众多院士的高度肯定与重视,其咨询建议以专报形式上报“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有关领导”。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第4期发表的论文《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入选“2011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并正主持研究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战略与对策》。
在隧道工程建设领域,主持和参加南京玄武湖水下隧道、杭州西湖湖滨水下隧道、上海黄浦江外环线、复兴东路等越江隧道、青岛-黄岛越海隧道、南京长江隧道、武汉长江隧道、上海-祟明岛越江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的设计方案评审工作。依据三峡及上游大型电站水库的建设导致长江中下游河床冲刷的实际情况,对南京长江隧道、武汉长江隧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方案提出了方向性的方案修改意见,变沉管方案为盾构方案,建议被采纳,由于贡献突出被南京市政府表彰为一等功臣。在国家能源储备、核废物处置、盾构掘进机的国产化等工程领域,也提出了重大的意见和建议,对指导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主编了《地下空间科学开发与利用》、《地下物流系统导论》、《高等防护结构计算理论》、《岩土中的冲击爆炸效应》等12本专著;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先后培养博士生43名,硕士生37名,培养出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级科技尖兵11人。其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人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2年被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授予会士(Felllow)称号,是迄今中国被授予此荣誉称号的唯一者。2013年1月17日因科研工作成绩突出被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通令表彰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