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历及主要工作履历
李小松,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青海西宁人,1992年1月加入中共党员,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总工程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化工科技先进工作者”,“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九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青海省优秀学科带头人”。
1982年6月大学本科从华东化工学院无机化学专业毕业, 1982年7月分配到青海钾肥厂科研所工作,任工艺组长和室主任;1990年6月在青海钾肥厂技术处和二选厂工作,任副处长和技术副厂长;1991年9月在青海钾肥厂科技公司工作,任技术副经理;1996年1月在青海盐湖集团工作,任规划处处长和副总工程师;1997年11月任总工程师和副总经理;2007年12月任总工程师和常务副总经理;2008年12月至今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任总裁和总工程师。2011年5月至今任青海省科协副主席和中国科协八届委员。
二、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的领域
李小松扎根察尔汗盐湖31年,从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成长为集研发、科技、管理于一身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先后在钾肥生产,盐湖化工技术研究、管理,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企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及成果。作为一名盐湖资源开发的创新者和领头人,李小松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公司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盐湖钾资源的开发解决了众多理论和实际技术难题,并且对盐湖资源综合开发进行了先行探索,在卤水开采、盐田建设及钾肥生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使盐湖钾肥形成了与国际钾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在推动中国农业逐步走出缺“钾”的困境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我国钾肥事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建设者和引领者。
2005年,主持规划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首次在世界上实现盐湖资源与天然气资源、煤碳资源相结合,使盐湖化工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和青海省经济支柱。2005年启动氯化钾深加工为主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一期工程,已生产出合格产品;2007年启动以钾肥生产时废弃物氯化钠深加工为主的综合利用二期工程,计划 2013年底投料试车。2010年启动氯化镁和煤炭化工综合利用项目为主的三期工程,逐步推进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进程。
2006年至2012年,他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主持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盐湖钾肥生产中提高钾回收利用率技术开发”,作为主要人员参与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家863课题。主持省级科研项目9项、参与5项,主要有“新建年产100万吨钾肥产业化技术研究”、 “无汞污染乙炔法氯乙烯生产技术开发”、“冷结晶技术在正浮选工艺装置中的应用研究”等科研项目。
三、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及创新业绩
1986年,年产20万吨氯化钾国家“七五”重点工程,生产工艺选择了传统浮选工艺,钾肥生产装置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存在诸多问题,其结果是工程竣工投产后长期没有达产达标,平均达产率只有50%,最高年份达产率也只有60%;氯化钾产品质量大多徘徊在85%左右,水分大于6%,高于国家标准,企业从投产开始也是亏损开始。1997年,李小松及其同事攻克“反浮选-冷结晶”工艺工程化,成功完成年产20万吨氯化钾生产线改造工程,实现达标达产,产品品位稳定在90%以上。
2000年,李小松作为总技术负责人,组织建设国家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工程之一的年产100万吨氯化钾工程,也是我国第一套百万吨氯化钾生产工程。从2006年开始对该装置进行研究,使氯化钾单程回收率从原来55%提高到63%,提高了8%,氯化钾品位由95%提高到95%、98%,能连续稳定生产98%氯化钾,一举超过国外水平(国外同类技术只能生产95%氯化钾),实现了利用光卤石生产氯化钾“反浮选-冷结晶”工艺高技术产业化,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高效、清洁、自动化、低能耗生产,经济效益显著,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使中国钾肥生产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该项技术的垄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拥有百万吨级钾肥生产装置的国家。
李小松带领团队,改进结晶器结构,优化工艺,使结晶器溢流、低浓度的精钾、粗钾母液循环利用,在国外同类技术只能生产95%品位的氯化钾情况下生产出98%品位的氯化钾。改进结晶器结构后,结晶器体积变小,生产线由室外移至室内,生产时间由217天可延长到330天/年。
2012年,在对传统“冷分解—正浮选”工艺技术潜心研究后,针对原工艺存在核心问题,李小松带领团队将冷结晶技术成功嫁接到“冷分解—正浮选”装置,成功改造40万吨装置,使氯化钾品位由原来的90%、93%提高到93%、95%,产品粒度从0.04mm增大到0.1mm,氯化钾回收率由56%提高到59%,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氯化钾生产物理性能差,氯化钾回收率低的落后技术。该技术对提升我国传统氯化钾生产工艺起到关键促进作用,并正在推广。
2013年9月,他负责的新增百万吨氯化钾工程建成投料试车成功。公司氯化钾产能在现有250万吨基础上增加到350万吨,标志着公司向着做大做强中国钾肥产业的盐湖梦又迈出了一大步。
四、获奖情况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1项、金桥奖1项、省部级3等奖2项。
“年产100万吨钾肥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盐湖钾镁资源高效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00万吨钾肥加工系统”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00万吨/年氯化钾项目”获2009年度化工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五、发表重要论文、知识产权以及培养学生等方面的业绩
共发表论文8篇,其中“烷基吗啉在氯化钠和氯化钾表面的吸附”、“溢流矿中氯化钾的浮选回收工艺研究”、“Size-Dependent Nucleation and Growth Kinetics Model for Potassium Chloride-Application in Qarhan Salt Lake,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等3篇论文被EI、SCI收录。获得发明专利3项。光卤石生产氯化钾工艺,ZL97103513.X;低硫酸钙含量的氯化钾生产方法,ZL200410025015.X;水氯镁石脱水—电解炼镁的方法,ZL200510028286.5。其中光卤石生产氯化钾工艺专利获得200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发明专利金奖。培养研发人才50多名,担任青海大学特聘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企业指导老师,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