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立荣

窦立荣,1965年8月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987年获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石油地质系学士学位;1990年获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培训处硕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1990年7月至2004年6月先后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研究所、新区研究中心、科研管理处、海外研究中心工作,担任室主任、副所长、副主任等职。2004年6月开始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非洲勘探项目组副组长;2006年12月起担任中油国际(乍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在1990-1995年期间,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二级课题第二负责人主要从事中国东部中生代裂谷盆地构造研究和含油气系统分析,对我国东部中生代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根据油气相态划分含油气系统的分类新方案。并首次对我国陆相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划分和对比。

1993-1996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加东北亚含油气远景评价研究和编图工作,负责东北亚地区构造特征与含油气盆地分类研究,同时负责松辽盆地的编图工作。项目完成的“东北亚含油气远景评价图”为引进俄罗斯远东油气资源提供了依据。

1997年由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选派,英国皇家学会资助,在爱丁堡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进行客座研究一年。在对英国北海维京地堑Beryl湾73井中、上侏罗统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和高分辨率构造沉降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中、晚侏罗世沉积和沉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晚侏罗世同裂谷期英国维京地堑Beryl湾伸展方向发生了45°的逆时针旋转;东舍德兰边界断层在早、中牛津期由两段连琐为一条统一的断层。这一技术在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盆地或区块,将有助于确定隐蔽圈闭油气藏的分布和勘探。之后通过对二连盆地典型断陷边界断层的连锁特征研究,提出了简单型和连锁型边界断层生长模式。断层连锁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有三种类型:单一断层长期发育控制一个断陷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2条或多条断层早期连锁后形成一个凹陷一个含油气系统,多条断层控制的一个凹陷形成多个含油气系统,打破了一个断陷是一个独立含油气系统的认识,大大深化了断陷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指出了断陷盆地陡坡带勘探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方向。

1998年以来,在中国东部、苏丹以及世界典型裂谷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裂谷型含油气系统的分类体系。根据油气充注的特点和油气藏风格,将裂谷型含油气系统划分为前裂谷型、同裂谷型和后裂谷型3类,同裂谷型又细分为主动和被动型两亚类。主动型裂谷含油气系统一般边界断层较缓,以犁式断层为主,沉降速率大,火山活动频繁,地热梯度高,由于多次热扰动,同裂谷期发育的粗—细—粗的旋回中形成多个次级旋回,构成良好的“自生自储自盖式成藏组合”,发育滚动背斜、披覆背斜和潜山圈闭油气藏,油气储量主要富集在同裂谷期层序中。被动型裂谷含油气系统通常边界断层较陡,以面状断层为主,伸展速率和沉降速率较小,火山活动不发育,地热梯度低,同裂谷期沉积旋回中的次级旋回不明显,后裂谷期的辫状河砂体是主要的储集层,上覆的新生裂谷期滨、浅湖相泥岩是有效的区域盖层,形成良好的“下生上储上盖式成藏组合”,构造调节带控制油气的富集,油气储量主要富集在后裂谷期层序中。

1998-2003年,作为苏丹三大项目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和有利目标评价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他带领研究团队一起创建了不同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的被动裂谷盆地成藏模式,包括反向断块成藏模式、跨时代油气聚集模式、高酸值油藏的成藏模式等。这些认识很好地解释了盆地之间的差异,为勘探部署和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累计发现石油地质储量达到15亿吨,其中在Melut盆地发现的Palogue油田地质储量达到5亿吨以上,是中国迄今在海外发现的最大油田,也是21世纪前10年全球发现的世界级大油田之一。

2003-2006年,窦立荣主持了中国石油和加拿大自然资源部之间的《高酸值稠油油藏形成与分布》国际合作项目。在对世界大量原油酸值调研的基础上,首次根据酸值的高低将原油划分为:常规原油、含酸原油、高酸值原油和特高酸值原油。根据成因,进一步划分出原生高酸值原油、次生生物降解型高酸值原油和混合型高酸值原油。研究发现,海相和湖相环境生成的原油,其酸值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不同,湖相远高于海相。全球高酸值原油主要由于生物降解作用形成,主要储量分布在前陆盆地的前缘地带,以大型地层圈闭油藏为主;其次分布在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主要分布在含油气系统的边缘和浅层的各种背斜、断块和地层圈闭中。

2004年至今,窦立荣开始负责乍得H区块的勘探和研究工作。H区块是埃克森等国际大油公司勘探30多年后放弃的区块,面积44万km2,是中国在海外面积最大的勘探项目,没有任何商业发现。作为乍得项目的负责人,他和团队一起建立了“选盆、定带、快速发现”的勘探方法,首选Bongor盆地作为勘探突破区。面对盆地整体抬升上千米的强反转特征,在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和地层组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强反转裂谷盆地的地质模式和成藏模式,明确了主力成藏组合和成藏带的分布,有效指导勘探,发现了9个油田,石油地质储量达5亿吨。其中Baobab高产高丰度大油田是西非陆上30年来发现的最大油田。为在乍得建成500万吨/年原油生产区提供了可靠的资源基础。一期100万吨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已经成功投产。

窦立荣直接主持和指导发现的石油地质储量达到20亿吨,桶油发现成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中国加大海外勘探项目的进入增添了信心,开拓了利用海外油气资源的重要途径。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一次,部级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65篇,其中SCI收录29篇,EI收录43篇。2004年获得第十界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06年获得“第三界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006年博士论文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入选由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联合评选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先进职工标兵”荣誉称号;2011被中国石油授予 “十一五”期间“杰出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被乍得共和国总统授予“大军官勋章”;2012年被中国石油授予“海外油气合作十大杰出员工”、特等劳动模范,颁发铁人奖章,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