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程

张洪程1951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县农村(现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镇)。1975年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同年留校执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合并建立扬州大学后历任作物栽培教研室副主任,农学系副主任、主任,农学院院长等职。现为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主任。大学毕业近40年来,长期从事作物栽培耕作新理论新技术研发。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30多项,在栽培耕作精确化、轻简化、机械化及清洁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获国家发明等专利4项、在申请4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著作16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7项,为推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发展,促进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进步与农业增产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精确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创新

(1)曾作为主要助手协助著名栽培学家凌启鸿教授在上世纪80、90年代创立了作物叶龄模式、作物群体质量调控等具有我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新理论,在生产应用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被编入高教国家规划教材,出版的《作物群体质量》专著被列为全国研究生教材。(2)“十五”以来主持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下游水稻项目,组织相关优势科技力量,紧扣水稻生产发展的技术瓶颈,研究建立的以群体定量化诊断、密肥水定量化管理为核心的精确栽培技术,实现了栽培由定性为主向定量化转变的跨越,操作简化、准确。在百万亩示范区比传统稻作生产技术作业次数减少9-13次,节氮18.2%,节水24.6%,农药少用25.6%,亩增产19.6%,增效26.8%。其中创立的“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栽培模式,在多地连续5年实现了亩产8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并创造了麦稻两熟制条件下水稻亩产937.2公斤的最高纪录。专家鉴定该技术处于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2007年以来,“精确定量栽培”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水稻主推技术,在主产区示范推广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该成果2010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积极开展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与实践,编著的《农业标准原理与方法》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论述农业标准理论的专著,主编的高校国家规划教材《农业标准化概论》是我国农业标准化方面的第一本高校教材。这两书在推进农业标准化上起了积极作用。

(二)轻简化、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创新

(1)上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我国传统耕作栽培农艺繁锁,作业艰辛与用工投本多的问题,主持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大协作攻关,率先以江苏省按不同农区建立了以少耕为主体,少免交替、定期耕翻的轮耕新体制。并以阐明多种简化、省力体制下稻麦高产规律为基础,集成了简化、省力、节能、高产、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成果在江苏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为彻底免除水稻移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1985年以来在国内最早系统研究水稻抛秧,率先阐明了抛秧稻生物学特性,揭示了高产形成规律,创立了适应不同种植制度的小(3-4叶)、中(5-8叶)、大(9-10叶)苗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专家鉴定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作为重点成果在全国推广,目前南方应用近亿亩,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先后获江苏省、教育部、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为解决上世纪80年代引用日本机插技术水稻不能高产的重大难题,带领团队重点在培育标准壮秧、机插密度与肥水调控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创立了“标秧-精插-稳发-早搁-优中-强后”有序调控的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突破了多熟制下机插水稻高产技术瓶颈。仅2011年在江苏应用1300多万亩,亩产550-600公斤,比日、韩机插水稻亩产增150公斤以上,在发展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中起了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3)针对江淮中下游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籼改粳后迟熟稻茬不断扩大,造成小麦晚播后品质与产量下降的严重问题,研究创立了迟熟稻田适期套播小麦栽培技术。成果被专家鉴定是南方麦作技术的重大改革,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优质化、清洁化生产技术创新

(1)紧扣水稻“优质、无公害、高效、产业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阐明了水稻不同类型品种品质形成的温光生态特征,提出了江苏优质品种布局区划。从控制外源污染和有害生产资料投入,实行监测与定期评估环境质量等方面,建立了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控技术。研究提出了稻米品质生态调控,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减量的病虫无公害综防等关键技术。集成了不同稻区水稻无公害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了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以“企业+X+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提升了“双兔”等绿色稻米品牌及其产业。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为发挥江淮下游稻田生态优势,研究阐明了稻渔(蟹)共作系统的生态特征及生境指标,揭示了“半深水稻”生态特点与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建立了“偏迟熟水稻+扣蟹放养(兼青虾)”的稻渔共作农作制、稻蟹生育进程与季节优化同步的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模式及相应技术规程。成果在里下河、洪泽湖、太湖等地区推广,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科研、教学、推广一体化运作创新

(1)始终把课堂(学术讲坛)-实验室-校内外基地试验田-农户生产大田紧密联系起来,把精力聚焦到解决作物生产现代化的重大科技难题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迄今已培养博、硕士生100余名。(2)精心建设江苏兴化、姜堰、常熟、东海与江西上高等典型农区设立的攻关试验-集成示范-规模推广一体化运作的重点基地,并构建相应的示范推广网络。(3)认真践行“奉献、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全年365天,全力以赴,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每年2/3以上时间在科研教学第一线,1/3以上时间用于大面积生产技术培训、咨询、指导与服务。例如近年在苏、浙、沪、皖、鄂、赣、粤、滇、川、陕、黑等地生产一线技术指导服务每年均在100天以上。这种一体化运作,不仅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服务,对“高产创建”、“科技入户”等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加速了团队成果的推广。例如,仅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2008-2010年在苏、皖、赣等地累计应用9918万亩,增产640.1万吨,增效163.5亿元。

张洪程因上述工作,先后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农业部科技入户工作先进科研人员等殊荣。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