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新,1957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房县。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教授,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Member,CAS),2006年当选世界科学院院士 (Fellow,TWAS),2010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Fellow, AAM)。
198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1984年在英国东英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注册后,在John Innes研究中心跟随英国皇家学会会员D. A. Hopwood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回国工作。
邓子新带领团队首次在作为生命中枢的DNA骨架上发现了一种新的DNA硫修饰及相匹配的两套新的细胞防卫机制,并阐明DNA硫修饰是DNA抗氧化作用的一种新机制,对DNA新结构及其生理意义研究做出原创性贡献, 打开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该成果先后入选2005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7《环球科学》十大科学新闻。2010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决定在上海交大设立“DNA大分子硫修饰科学发现诞生地”纪念牌。这个领域的系统进展已受邀撰写进入英文专著《DNA replication》 第三章。
他的团队系统开展了抗生素药物代谢工程及其组合生物合成的研究,克隆了南昌霉素、井冈霉素、多氧霉素、杀念菌素等多种杀虫、抗病、抗癌等重要药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及产量控制基因等,建立了我国特色的药物基因资源库和组合化合物分子库,阐明了重要药物类别合成组装的分子模型和机理,提高了重要药物产量,建立的抗生素药物创新平台能更高效定向地利用基因簇资源,通过人工设计来高产或创新微生物药物,通过异源重组装成功实现了重要药物及其医药前体的异源生物合成,展示了我国在药物微生物学及其相关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系统创新能力,为医药、卫生、农业等新产业的形成及高新技术改造打下了扎实基础。成果获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Plos Genetics》,《PNAS》,《Molecular Microbiology》,《Chemistry & Biolog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获得20多个新抗衍生物,获得8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是许多重大国际会议主持人。他还兼任《Chemistry & Biology》、《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BMC Microbiology》、《Process Biochemistry》等国内外杂志的编辑或编委以及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组织专家委员会(GIM-IC)委员、国际放线菌生物学大会系列组织与管理委员会(ISBA-MC)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组成员等职。
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上海市(2004)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瑞典国王Baudouin奖”(1997)等。蝉联2005、2006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1990年以来,相继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1)、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991)、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1993)、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4)、“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上海市十大科技创新英才”(2005)、上海市科技领军人物(2006)、上海市劳动模范(200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 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