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文,88年获工学博士学位。93年晋升教授,95年聘为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全国第四、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组成员。
从事食品农产品加工、检测和农业机器人的研究工作。曾在日本京都大学和三重大学开展过合作研究。共主持过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支撑计划。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及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获中国发明专利28项,国际PCT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179篇次(他引2160篇次)。SCI收录论文被美、英、德、日、韩、俄等31国学者的453篇论文引用(单篇最高引用64次)。专著6本。作为学科带头人,1997年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主讲的“现代食品检测技术”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共指导研究生55名(包括外国博士生),博士后7名。1人获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3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正文
赵杰文,男,1945年4月生,江苏大学教授、博导。1968年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农业机械专业毕业,分别于1980年和1988年获得农业机械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升为副教授,1993年升为教授,1995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7-2005年期间任江苏理工大学和江苏大学副校长。1992年及1998年,赵杰文教授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在日本三重大学和京都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他是我国自行培养的最早一批博士之一,第四、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组成员,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带头人,“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1998-2008年期间担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几十年来,赵杰文教授始终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为目标,以拉长加工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资源优势变为商品化优势为努力方向,坚持自主创新,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装备升级、技术创新及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成果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2年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另获部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批28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际PCT发明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中国发明及专利”中作了专题报道:“我国有关食品无损检测的发明专利中,近年来赵杰文教授申请的占了30%,……他的专利涉及到无损检测的核心技术,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出版著作6本,其中“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一书多次印刷,成为我国该领域教学、科研人员重要参考书。多篇文章发表在食品工程、食品化学、光谱分析、传感器等领域国际相关顶尖刊物上,SCI、EI收录179篇次。论文被引用2417篇次(他引2160篇次)。SCI收录论文被美、英、德、日等31国学者的453篇论文引用,单篇最高引用62次。
主要成就为:
一、在食品、农产品加工新装备的开发以及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做出了贡献,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开发的多种无损检测新装备,如三技术融合水果检测装置、牛胴体等级无损检测装置、软胶囊分选机、小型水果智能分选机等均为国内第一台,全部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并在多家企业实施转让,成果获2006年中国轻工业科技发明一等奖;开发的农产品挥发性气味检测仪,价格仅是进口仪器的1/3,在酿酒、调味品、粮油、茶叶等行业得到应用;开发了国内第一台鸡蛋裂纹在线检测装备及鸡蛋按大小头方位自动排列装备;对国际定型的单摄像头水果分选机做了重大技术改进,提出用三个摄像头从不同角度连续拍摄9幅照片的思路,克服了信息量丢失的难题,做出了重大的技术贡献(发明专利ZL200410065216.2)。2006年9月国家863网站用2页篇幅报道了赵杰文教授在开发新装备方面的创新工作。报道指出,研究成果为食品加工装备的生产上新台阶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无损检测装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我国率先开展了食品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引领着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成果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嗅觉可视化的设想,发明了检测食品、农产品气味的一种全新方法--嗅觉可视化方法,研制出国内外第一台气味图像化识别系统。该方法将气味信息变为图像信息,既形象又易于表达;图像信息再经计算机变为数字信息,利于数学处理和建模。与国外现有电子鼻相比,检测精度更高,速度更快(从5分钟减少到40秒),更直观且不受环境影响。发明专利已授权(ZL20061004038.9),鉴定结论为“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已被列入当今农产品无损检测的几大新技术之列。
2.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多传感器融合检测的新学术思想,针对单一传感技术往往不能描述检测对象全面特征这种局限性,创新性地提出多种技术一体化,极大的拓展了该技术的应用空间,并形成由中国人创立的理论框架。授权三项发明专利和一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鉴定结论为“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2006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指导的两位博士生相继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和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0年)。07年6月全球最大专业信息咨询公司之一Frost&Sallivan在新技术栏中专题介绍了赵杰文教授在多种检测技术融合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在食品农产品加工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共主持过六项国家自然基金。①在国家自然基金“散体动力学在物料加工中的应用”研究中,摒弃把群体、散体物料简化为单体、球体进行研究的传统手段,在我国最早采用随机微分方程对群体、散体物料的随机动态行为进行描述,其学术思想、研究手段已被国内同行广泛采用。②1999年,在国家自然基金“糜状食品流变特性及微结构相关性的研究”中,首次采用非线性数学手段对糜状食品原料这种非牛顿流体进行研究,得出描述其微观形态的分形、分维参数,并进行小波分析,成果被涉及该类研究的多篇论文引用。③数据分析和模型识别是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的重要内涵,赵杰文教授以简化模型、提高精度、增强实用化为目标,针对食品、农产品内部成分的复杂性和相干性,特别在特征变量筛选和建模方面做出了创新性工作。理论成果在行业权威期刊上发表,结论被美、英、德、日、西等16个国家的学者引用201次;有关海量数据特征变量筛选以及非线性建模等相关理论在《食品、农产品无损检测中的数据处理分析》(科学出版社)和《农产品无损检测新技术及数据处理》(中国轻工出版社)两本专著中作了详细介绍;具体算法已得到我国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公认,被普遍采用。相关算法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作为学科带头人,1997年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创建了江苏省食品分离加工工程中心,2010年获批江苏省农产品物理学加工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主讲的“现代食品检测技术”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共指导研究生55名(包括外国博士生),博士后7名。1人获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3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赵杰文教授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受国内20多所大学邀请作专题报告,多次赴国外开展合作交流。2009年,被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办评为“建国60周年中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09年获“中国农业工程30周年科技发展贡献奖”(全国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