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裕生,地质学家,矿床学家,1930年2月生于河北文安,1948—1952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地质学院(曾更名武汉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任教,1955年任讲师,1960年任副教授,1980年任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他历任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勘探系和矿产三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曾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中国地质学会34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组评委等。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地质学史研究会理事、《地学前缘》主编。
翟裕生教授在矿田构造学、金属矿床学、区域成矿学等方面均有系统研究成果,他还创立了成矿系统理论,为推动我国矿床学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1、矿田构造学:他在我国较早研究矿田构造并率先讲授矿田构造学课程,提出多种矿床的构造-成矿模式;将构造研究与矿床成因研究相结合、单个构造研究与构造体系研究相结合、矿田构造研究与区域构造研究相结合、构造发展阶段研究与空间分带研究相结合,建立了矿田构造学的学科体系框架,开拓了矿田构造与矿床成因研究相结合的新领域;深入研究了大型构造的控矿特征,总结了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的构造制约。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矿田构造学概论》和《矿田构造学》教材,出版《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等著作,主要论文被日本教授译为日文发表。曾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
2、成矿系统论:他在研究大量国内外矿床的基础上,将系统论和历史观引入矿床学研究,建立了“成矿系统及演化论”,出版了《成矿系统论》专著其要点包括:①按构造动力环境划分成矿系统类别;②多因耦合、临界转换的基本成矿机制;③矿床系列、异常系列构成的矿化网络及其结构;④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的全过程研究和⑤成矿系统的资源-环境双重效应等基本内涵,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结合上阐述了矿床成因和成矿基本规律。他进而提出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三结合的研究思路,将传统的矿床研究提高到地球系统科学层次,引导了当代矿床学的发展方向。这一创新成果发展了成矿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有力地指导了地质勘查工作。例如,在内蒙古、山东、江西、海南等地运用成矿系统理论,指导找矿发现取得显著进展,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区域成矿学:他在长期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南岭、华北古陆边缘及其它成矿带的基础上,以区域成矿系统的时空结构为主线,剖析中国区域成矿的特征,提出了复合-活动大陆成矿体系概念;全面论述了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思路,解剖了典型成矿区带,建立了区域成矿学的理论框架,出版了我国首部《区域成矿学》专著;进而又组织研究集体,以华北地区为基地,全面研究古大陆边缘的的大地构造背景、构造-成矿作用,成矿系统时空结构和区域成矿规律,发表了《古陆边缘成矿系统》专著,是我国近年来区域成矿研究的重要成果。还主编了《区域成矿研究法》,在理论与方法上指导全国区域成矿研究,对区域成矿学这一综合性学科的建立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此外,他在金属矿床成因模型、叠加成矿作用、矿床学思维方法和地质学史研究等方面也有创新成果和独到认识。
他合作主编的《矿床学》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宁芜中段铁、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合著的《宁芜玢岩铁矿》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全国优秀图书奖。他先后获地矿部(现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湖北、贵州、甘肃等省科技一等奖3项。合作的《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和主持的《成矿系统理论建立与华北古陆找矿实践》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2012))。他还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7),北京市优秀教师(1997)、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1999)等.
他共主笔发表15部专著和教材、学术论文210篇。其中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上的关于中国大陆成矿规律的论文有较大影响。《区域成矿学》、《成矿系统论》两专著,被引用700多次。
他从事地质教育60年,善于将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优良学风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包括硕士16人、博士60人、合作博士后10人,大都成为科技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翟裕生在60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勤奋治学,勇于实践,善于思考,在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科研、个人与集体的结合上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他一向虚心好学,他提出 “二人行,也有我师”。他的研究工作主要在矿山和勘查现场,经常要下到几百米深的坑道去观察研究矿床特征。在那里他除了向矿山工程师学习,还要向第一线的井下工人师傅学习。
他强调在实践中要专注,要全身心投入,精细观测,缜密思考,这样才可能有敏感,有灵感,深刻地领会所探索的问题,及时捕捉和发现新的现象、新的事物。
他十分重视科研集体的作用,注意集思广益,兼收并蓄。他在集体中以身作则,既严格要求,又创造宽松自由气氛,鼓励不同观点,提倡学术民主。博士生赵永鑫在研究安徽姑山铁矿时,提出与他不同的矿浆成因观点,他经实地调研后,认为有一定依据,有新意,就不仅支持鼓励赵永鑫将其观点写入学位论文,并资助他将论文正式出版。
他重视学习和应用唯物辩证法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用20字总结自已的科研工作心得:“兴趣+责任、学习+实践、思考+总结、交流+合作、积累+开创”,并以生动事例加以阐述,对青年人很有启发。
翟裕生教授朴实谦逊,工作勤奋,学风严谨,勇于探索。在科研上,他思维活跃,潜心钻研,成果卓著;教学上,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地矿人才,是知名的地质教育家。地质找矿上,他深入基层、足迹遍布祖国大地,指导推动一系列找矿新发现。虽然已是耄耋高龄,他仍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与时俱进,探索地球奥秘,培养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