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浩教授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28年,主攻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癌(PCa)及微创泌尿外科技术,创新如下:
一、泌尿系结石的微创治疗
在国际上首创大功率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一期输尿管肾镜下钬激光治疗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合并肾盂结石、输尿管扩张鞘内输尿管软镜碎石等3项技术。研制并获得了螺旋型双"J"管、前端可弯性输尿管硬镜、国产化体内电动碎石机等3项国家专利,已治疗泌尿系结石万余例,提高了结石一次粉碎率、排净率及复杂疑难结石的治疗成功率,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PCa的早期诊断及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首先发现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异构体和4个国人PCa特异性融合基因及PCa存在雄激素受体非基因组效应;首次提出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过表达是PCa发生的早期事件,缺氧可促进PCa激素非依赖的转化的观点;首次发现高压氧并不促进PCa细胞的增殖,为高压氧用于治疗因PCa放射治疗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获得科技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重大新药创制平台”重大专项和973项目“前列腺癌分子机制与干预的研究”并担任首席科学家。
三、下尿路及男科疾病诊疗技术创新
发明了尿道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尿道损伤,被美国泌尿外科年鉴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编写的“泌尿系创伤诊治指南”引用。率先开展腔内近距离放疗用于尿道狭窄术后防治复发,明显降低尿道狭窄的复发率。首创精囊镜检及碎石术诊治血精,治愈率达94.4%,改变了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的模式;提出了泌尿生殖道结石形成机制相似的新观点。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发表论文370余篇(SCI论文51篇),主编专著7部,鉴于以上成绩及国际上的学术地位,被推荐为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全军及上海市泌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应邀在国际学术大会进行特邀报告和手术演示6次。担任第26届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大会执行主席、第30届国际泌尿外科大会组委会主席。
中文科学技术传略正文
孙颖浩,男,1961年5月生,山东乳山人,1978年8月入伍,少将军衔,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3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2000年获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5-1996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访问学者,1998年起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主任,2009年起任长海医院院长。现为泌尿外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际泌尿外科学会主席团理事。长期从事泌尿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泌尿系肿瘤的诊治及微创泌尿外科技术的应用。主要学术成就如下:
一、创新微创技术治疗泌尿系结石,显著提高了结石治疗效果;深入研究泌尿系结石成因和分子机制,为结石的防治开拓新路。
针对泌尿系结石传统治疗方法存在创伤大、周期长、碎石效果欠满意、并发症较多等不足,在国际上首创大功率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拓展了钬激光碎石的适应证)、一期输尿管肾镜下钬激光治疗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合并肾盂结石(创新了术式,提高了碎石效率)、输尿管扩张鞘内输尿管软镜碎石(提高了进镜及碎石的成功率,延长了软镜使用寿命)等3项技术。研制并获得了螺旋型双"J"管、前端可弯性输尿管硬镜、国产化体内电动碎石机等3项国家专利。目前共治疗泌尿系结石10000多例,结石一次粉碎率、排净率及复杂疑难结石的治疗成功率等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在泌尿系结石的基础研究上,揭示了雄激素及其受体在人类泌尿系结石成因上的意义,并通过蛋白组学的方法,深入剖析了肾脏损伤与结石形成的分子机制。以上研究论文发表在J of Urology等权威杂志,并多次在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大会上作大会发言。
以上成果分别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进行系统化技术发展与理论研究,并紧密结合临床揭示了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一些重要机制。
在前列腺癌(PCa)的早期诊断上,1.在国内最早应用PSA及其衍生物开展PCa早期筛查。2.在国内率先应用3D-MRS与MRI形态学资料早期筛检PCa。3. 在国内率先开展局麻下超声引导前列腺多点穿刺活检术。以上技术使PCa早期诊断率提高了10倍。4.发现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新型异构体,该异构体是PCa细胞特异性表达。在组织和血液中均检测到该异构体的mRNA,可有效区分癌和正常组织/人群。制备了PSA新型异构体的抗体,为ELISA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5.发现了4个中国人PCa特异性融合基因,这些融合基因未在国外人群报道,但在中国PCa人群发生率高达30-40%,初步研究表明尿液检测这些融合基因的转录本可大大提高PSA诊断的特异性,为制定中国人群个体化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在器官局限性PCa的手术治疗及相关研究上,1.在国内最早开展解剖性PCa根治手术,并进行了手术改进,使术中出血及术后尿失禁、尿道狭窄等发生率和切缘阳性率均低于国内外文献。2.在国内最早提出“延长期新辅助治疗”以及“根据术后病理分期指导辅助治疗实施”的概念。3.最早报道Partin table 预测国人PCa病理分期的准确性。
在晚期PCa的综合治疗上,在国内最早报告晚期PCa个体化内分泌治疗方案及联合放化疗、微创治疗的综合治疗经验以及晚期Pca合并梗阻性肾衰的有效治疗方案。
以上相关研究发表在J Urology等杂志,并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在密切结合临床的基础上,开展了PCa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减少及其较长的CAG重复序列可能是东方人PCa发病率较低的原因之一;PCa A/B同型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可能与PCa的“缓退瘤撤退综合症”有关;缺氧在PCa雄激素非依赖转化中的作用;晚期PCa贫血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应慎重;Cul4A是PCa的新型癌基因,并且该癌基因的表达量与沙利度胺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等新观点。
成功建立了PCa免疫缺陷动物原位移植模型,成功培养了激素非依赖PCa的细胞模型——LNCaP-AI前列腺癌细胞亚系,证实东西方人群在PCa发病机制方面存在差异;发现中国人与欧美人群PCa遗传易感性不同,并筛查出3个位于8q24的SNPs与PCa明显相关。
有关PCa的发生、发展机理的系列研究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基金资助。相关论文发表于Prostate、J Andrology、Urological Oncology等杂志。 在此基础上获得科技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重大新药创制平台”重大专项和973项目“前列腺癌分子机制与干预的研究”,并担任首席科学家。
三、下尿路疾病及男科疾病诊疗技术的创新及临床应用
在国际上首创尿道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尿道损伤(彻底改变了尿道损伤传统的诊治观点),被美国泌尿外科年鉴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编写的“泌尿系创伤诊治指南”引用。率先开展腔内近距离放疗用于尿道狭窄术后防治复发,明显降低尿道狭窄的复发率(复发率降至仅为11.8%)。首创精囊镜检及碎石术诊治血精,治愈率达94.4%,改变了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的模式;提出了泌尿生殖道结石形成机制相似的新观点。以上部分技术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发表论文370余篇(SCI论文50篇),主编了《前列腺癌临床诊疗学》、《前列腺疾病100问》等专著7部,曾先后入选“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第十一届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总后“科技银星”、 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2000年以来以第1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各1项,获全军医疗成果奖一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曾获上海市卫生系统最高奖“银蛇奖”一等奖、特别荣誉奖、“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各1项。曾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军抗震救灾优秀党员”、“中宣部抗震救灾重大典型”等荣誉称号,荣立军队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目前已培养硕士36名,博士22名。鉴于以上成绩及国际上的学术地位,被推荐为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全军及上海市泌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应邀在国际学术大会进行特邀报告和手术演示6次。担任第26届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大会执行主席、第30届国际泌尿外科大会组委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