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咏华,女,1963年2月于香港出生。1982年至S5年在香港大学化学系主修化学尊棠,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并获得一级荣誉学位, 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在香港城市理工学院(即今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科学系任教,1990年起在香港大学化学系任教,1995年为香港大学化学系高级讲师(即副教授),1997年为教授, 1999年为讲座教授。2000年至2005年间被任命为香港大学化学系系主任两届共六年。现任黄干享黄干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及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教授从事配位和有机金属化学、超分子化学和光化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开创性的把无机及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应用于功能分子材料研究中,开发出新型发光的分子设计和材料研究,并从发光性和机理方面做出了极为详尽的阐述,为此领域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新的分子功能材料具有光学、电荷分离、太阳能转换及发光等特性。有关成果可应用于材料和能源科学,为发展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固态照明等范畴奠定基础。亦利用超分子化学及发光特性设计分子识辨探针及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可应用于探测毒素或有害物质。这些基础研究成果预期可广泛应用于发展再生能源、能源节约、固态照明、化学探针及环境保护等范畴,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其工作主要创新点是灵活运用分子设计和合成手段,创造各种新颖的发光金属配合物和金属簇,并系统地进行发光性能及光谱源由的研究,为创造具有光电功能的光敏材料提供基础。更通过进一步改变电子性质、结构和超分子排列来调较发射能量和阐明它们的光谱和发射源及其中关系。这些配合物不仅展现出无前例的结构和成键性质,其独特的光吸收性能和超分子排列的理解更有助太阳能的收集和储存及改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效能。突出的工作包括:(1)发光富碳金属材料中的铂(11)炔配合物及其非共价金属—金属相互作用聚集特性所引发的颜色变化和发射增强;(2)利用非共价金属—金属相互作用作为发展发光化学传感和开关的基础;(3)创研多系列金属配合物光敏材料及其太阳能转换、光致和电致发光的特性。任教授的科研成就,多次得到科学界及社会的肯定。2001年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成为全球首位华人获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颁授百周年讲座奖;2006年获选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1年更荣获欧莱雅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其它奖项包括日本光化学协会授予的亚洲和大洋洲区光化学家奖(2006);杰出专业女性大奖(2008);香港十大杰出青年(2002)等。任教授发表SCI论文310余篇,被引用超遇10,000余次(包括自引),H寸旨数为55。有关工作多次被C&EN,Science等杂志专题报导和被SCI杂志选为杂志封面。去年更被美国化学会网页选为特写作者,并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大会和主题报告。获受权中国专利2项、美国专利2项、美国CIP专利1项;申请中美国专利、美国 CIP专利及美国PCT专利共8项。任教授现为美国化学会Inorganic Chemistry杂志担任副主编和Elsevier出版的“Comprehensive lnorganic Chemistry II”蕞害的章册编辑。同时也获邀为多份国际化学杂志,如“Chemicai Science”, “ACS Nano”, OrganometalliCS”, “Dalton TransactiOhS”, “.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InorganiCa ChimiCa Acta”,“Encyclopedia Of lnorganiC Chemistry,2nd Edi“on”等任咨询编委;“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Philosophical TransactiOhS Of the Royal Society A:Mathematicai,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Nano Research”,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Chemistry”, “Comments On lnorganiC Chemistry”, “.Journal Of Cluster SCience”, “Gold Bulleti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Progress in Chemistry”, “Chinese
Journal of lnorganic Chemistry” 等任编委。任教授亦培育研究生,是一名 博士导师。在她指导下獾得博士学位的共51名及硕士学位的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