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巧生,农学家,1916年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艺系,1945年赴美国进修一年,回国后历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技正、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等职,曾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现兼任《作物学报》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先后主持育成优良冬小麦品种20多个。其中“北京8号”、“北京10号”、“12057”“丰抗号”系列种植面积较大,为粮食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育种中倡导复合杂交,重视新抗(病)源利用,强调不同基因源聚合以丰富遗传背景,并注意数量遗传学的应用。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等7种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庄巧生,农学家,1916年8月5日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艺系,以学业成绩优异,被授予金钥匙奖。1945—1946年他赴美国坎萨斯州农学院和康乃尔大学进修,回国后历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技正,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等职,曾任第八届北京市人民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中国科协委员、第四届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1984—1987)等,现任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作物学报》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等,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巧生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他在北京地区近50年的工作中主持育成了用于生产的冬小麦新品种20多个。先是鉴定出抗寒旱、耐瘠薄、耐红矮病著称的“中苏68”,50年代曾在晋中、陕北低产区推广种植。其后转向水浇地抗锈病育种,从北京农业大学“胜利麦×燕大1817”的世代材料中选育出“华北187”及其选系“北京5号”和“北京6号”,在京郊、冀东、晋中、新疆等地推广,其中北京5号也可在早地种植。由于生产上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在不断变化,60年代中后期又育成能抵抗新小种为害的“北京8号”和“北京10号”,前者早熟、籽粒外观品质好、适应性广,一度遍布北方冬麦区,年最大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后者丰产性能好,曾在冀中和晋中南广为种植,年最大面积为900多万亩,这两个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70年代初,有关单位从他培育的“6354C22”高代群体中系选出“12057”、“红良4号”等产量潜力更大的品种,在河北、山西和京郊种植。1980年他育成了以“丰抗8号”、“丰抗2号”为代表的“丰抗号”系列品种,丰产抗倒、兼抗条叶锈病、熟相好,年最大种植面积曾达1400万亩。80年代后期又相继育成“北京837”和“北京841”在河北和山西中部推广应用。上述品种的育成与推广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庄巧生是国内最早倡导复合杂交(特别是三交)的少数育种家之一,善于在亲本选配和杂种后代处理上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北京10号”是用三个亲本以双交方式把产量、抗病性和熟期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既能保证产量亲本起码的血缘比重,又可扩大复交一代的性状分离,有利于该世代的个体选择。为了简化程序,他采用F2代派生系统法处理早代材料,以便提前积累测产资料为日后决选品系提供补充依据,这在国内还是第一例。他重视根据不同亲本的特点进行合理组配,并尽可能拓宽种质资源的利用面,“12057”便是采用“亥因.亥德/欧柔//北京8号”三交组合育成的。这三个亲本在生态类型、冬春性、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籽粒品质、抗病性来源等都有较大差异而又能相互补充或加强,三交之后既突出了本地区良种的主导作用,又能将地理上远距离的冬春性小麦所拥有的基因源汇聚在一起,为杂种后代性状(基因)重组提供比较广阔可为的遗传背景。抗锈育种是和锈菌小种变异做斗争,搞竞赛,能否及时抓住抗性过硬而其他目标性状又相对较好的亲本做抗源是成败的关键。在选育上述几批优良品种的过程中,庄巧生选用的抗源品种包括“早洋麦”、“苏联早熟1号”、“欧柔”和“洛夫林10号”,后三者是由他的课题组首先发掘启用,并经后来大量的育种实践确认为优秀的抗锈亲本。“丰抗号”品种的推广,恢复了华北北部平原麦收前多年不见的金黄色麦浪,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选用了多抗(病)性好、后期耐高温、灌浆快、熟相好的。“洛夫林10号”做亲本,便是一个例证。 在接受上级委托主持“六五”、“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课题期间,他积极倡导育种材料和经验双交流,开展穿梭育种以提高效率;注意安排有关支撑研究,特别是亲本评价与创新以增强育种后劲;并大力加强大区级品种区域试验以促进良种转化为生产力,后一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由他主持的本单位冬麦育种课题共获农牧渔业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次。199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庄巧生在岗位工作上做了大量的文字编写、审阅工作。他主编、参加主编或编译的专著有《植物育种学》、《中国小麦栽培学导论》、《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生统遗传学导论》、《小麦育种理论与实践》、《小麦育种理论与实践的进展》、《基因库与世界食物》、《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学》。其中《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系统总结了1949—1980年间我国小麦育成品种的系谱渊源及其与种质资源利用的关系,在国内外同行中获得好评;《中国小麦学》是一部融国内外小麦科技新进展、代表国家水平的专著,它荟萃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与研究心得,是我国作物科学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标记。此外,还发表论文40余篇,涉及早期从事的小麦种间杂种细胞遗传学研究,最早报道冬小麦浇冻水的生态效应,首次指出西藏拉萨河谷海拔3700米上下的农区可以发展冬小麦,最先向国内介绍遗传力概念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以及较早提出我国小麦品种面包品质的量化指标等。 庄巧生勤奋工作,认真实践,尽管事务繁杂仍能坚持现场研究。他为人正直,坚持真理,1958年在河南蹲点总结小麦高产经验时,正逢“浮夸风”四起,他和小组同志冒着风险写出了题为《千斤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经验》的文章,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当时小麦主产区的产量潜力。他关心生产,经常参加北京市小麦顾问团的活动。他关注中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他深信,勤可补拙,熟能生巧;但个人的才智与精力毕竟有限,只有把个人的努力融汇于集体智慧与力量之中,各项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