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础

      范立础,1933年6月出生于上海。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知名桥梁抗震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历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务处副处长,结构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振动控制分会副理事长,《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茅以升桥梁大奖(个人成就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同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范立础教授50年如一日地从事桥梁与结构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培养毕业硕士生30名,博士生34名,博士后研究人员6名。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编著出版学术著作10 部,其中包括《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1996年)、《桥梁工程》(1987 年,2002年新版)、《预应力混凝土桥梁》(1988年)、《桥梁抗震》(1995年)、Seismic Design for Highway Bridge(1997年英文版)、《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及应用丛书》(2001 年共四册)、《轻轨交通设计指南》(1993年)、中国桥梁史纲(2009年)等。承担完成国家攀登B计划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其他省部级项目和重大工程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包括上海南浦大桥、上海杨浦大桥、广东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南京二桥、三桥、上海卢浦大桥、润扬长江大桥、东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抗震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交通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教委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
     半个世纪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主要从事桥梁抗震理论及工程应用、桥梁空间计算理论、荷载横向分布、混凝土徐变、预应力混凝土连续体系性能、基于全寿命桥梁结构性能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87年总结当时桥梁的先进设计思想和施工技术,主编了《桥梁工程》统编教材,受到师生和桥梁技术人员的普遍欢迎,先后被全国十三所高校作为教材使用。1993年获交通部优秀教材奖二等奖,199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已成为桥梁工程教科书方面的经典教材。最新编写的《桥梁工程》上册已于2002年初出版。我国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开始大量修建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T构和连续梁桥,如重庆长江大桥、广东洛溪大桥等。当时桥梁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部在设计理论和施工方面的指导参考书。在这一形势下,范立础教授及时汇集了国内外资料,并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于1988年编写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出版后即在桥梁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对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设计和施工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唐山地震后,在李国豪院士领导下建立了桥梁抗震理论研究课题组,范立础教授攻关梁桥抗震理论,在国内首次编写了桥梁平面杆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程序。领先研究了橡胶支座减隔震设计理论,并对规范中结构综合影响系数的合理取值进行了理论分析,被《公路工程抗震规范》1989年版所采用。1990年以后,迫切需要建立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方法,范立础教授首次提出二水准设防、二阶段设计准则,率先建立了大跨度桥梁空间非线形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建立了具有空间弹塑性的梁柱单元、空间非线性支座单元和边界弹簧单元以及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多点激励和CAD功能的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在上海南浦、杨浦、徐浦大桥、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汕头海湾大桥、南京长江二桥、润阳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上海东海大桥国内近40余大跨度斜拉桥、悬索桥和连续刚构、拱桥的抗震性能研究中得到应用。上海杨浦大桥抗震研究中对锚墩地震力影响及时提出意见,采用冲击销减隔震原理改善了设计,这一结论意见的正确性为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中斜拉桥的锚墩支座破坏的震害所证实。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城市高架和复杂立交工程日益增多,根据近代20年来美国和日本的震害教训,首创复杂立交桥空间耦连抗震设计方法(以往,国内外分离为独立高架桥作抗震分析),应用于上海市成都路三层独拄式立交桥的抗震设计和亚洲最大的莘庄立交工程抗震评估。研制的一、二代橡胶抗震支座、双曲面减隔震支座以及缓冲挡块都已获得国家专利;抗震支座与缓冲挡块等已在汕头海湾二桥和天津新永定桥、苏通大桥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同时结合中美合作抗震项目进行了采用钢板茄克、FRP茄克、环氧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加固的桥墩振动台模拟试验,为桥梁抗震控制技术和加固技术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手段。1998年,对上海将修建城市高架道路与地铁轨道交通合用的高架系统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根据近年的震害教训首次提出三水准设防三阶段设计准则,研制了轨道系统的单元计算模式,应用了延性抗震设计方法和能力保护等准则,并编写了双层高架桥抗震设计指南。进入21世纪后,范立础教授一方面继续进行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震性能研究和抗震设计规范编制;另一方面又提出和开创了基于寿命期的桥梁结构性能设计的研究方向,引领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范立础教授积极组织国际学术活动,如组织中、美国家基金会支持的中、美、日结构控制讨论会(1993);组织三项中、美合作科研项目;参与发起和组织EASEC的系列国际会议(1986年至今已召开了7届);1995年开始组织中、加、埃三国结构抗震的学术讨论会三届。2002年建立中、美特殊桥梁抗震设计合作研究和四年系列学术讨论会(2002~2005),对中美两国的在桥梁抗震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