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全

      于全,1965年9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198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1986年至1988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电磁场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92年获得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通信专业博士学位。同年9月入伍,历任总参某研究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以及总工程师,2009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我军战术通信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于全院士长期致力于我军通信与信息系统的总体发展论证与系统研制工作,在我军通信与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体制论证、装备研制、系统仿真、综合集成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成就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功论证并研制了我军第一代三军共用的战术通信网络
      作为总设计师,提出了具有我军特色的战术通信网体系结构,构建了一个综合陆基、空基和天基的立体化网络,实现了我军战术通信从传统的“树状、按级、分散保障模式”向“栅格、区域、整体保障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在战术电台组网技术上,突破了QoS路由、高效组播、跨层设计以及有无线混合组网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各类通信网系的无缝融合, 大幅提高了战术电台网络重组、随遇接入等方面的使用性能,形成了野战通信一体化、网络化保障的新模式。
      二、率先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引入到战术电台型号研制中,建立了开放式通用硬件体系结构及组件化软件体系标准,于1998年成功研制了我军第一部多频段、多模式、可编程的软件无线电台相对于传统的无线设备,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电台通过软件通信体系结构,实现了硬件模块化、软件可升级,可由通信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选择相应的波形构件,大幅提升了战术无线通信装备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三、负责研制了“野战通信网信令级仿真系统”,并成功应用于我军新一代军用通信网络的体制论证、优化设计、设备研制以及效能评估等重要环节,是我军通信网络体制论证手段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转变的开拓性工作与传统仿真系统相比,“野战通信网信令级仿真系统”采用了粒度更细、精度更高的信令级建模方法,综合运用分布式仿真、场景模拟构建和数据分析呈现等关键技术,充分分析、对比、验证了不同网络协议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有效指导了实际网络协议的开发与研制。
      四、在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对战术通信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于2009年出版了专著《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结合信息化战争的应用背景和特点,全面探讨了无线高速传输、无线自组织网、软件无线电及认知无线电等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战术通信网络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流程,促进了战术通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五、认知无线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近年来承担了认知无线电领域的多个国家重点课题,包括973计划“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无线网络主动认知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认知无线电的抗干扰理论与技术”、“基于认知无线电的中继与协同通信研究”以及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面向WRC11的频谱有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在课题研究中,提出了在线强化学习与离线内省学习相结合的认知学习方法以及面向服务的无线电体系架构(SORA),开发了基于认知无线电的MANET原型系统,对解决复杂电磁环境下频谱资源拥挤、自扰互扰严重等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
      于全院士一直工作在战术通信领域的前沿,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军2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专著1部。199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至2009年享受军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岗位津贴;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1999年荣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被评为“全军首届十大学习成才标兵”;2006年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9年被评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至2010年,共指导了32名博士研究生、24名硕士研究生。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